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07日 星期三

    微博的技术特征及其现实挑战

    作者:刘 渊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07日 14版)

        微博的技术特征

        微博是集成了博客、视频共享、社交网站、维基百科之后的新一代“社会化媒体”,其最大特点是信息网络技术的集成化和信息传播的社会化。微博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移动设备、即时聊天工具和其他外部应用程序接口等多种途径随时随地发布消息和图片,同时可以实时关注并评论其他用户发布的信息,并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转发给其他用户。与过去的互联网技术相比,微博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独特性:

        第一,信息发布门槛低。每条微博信息不多于140个字,可以随意表达即刻心情或观点,甚至可以通过手机,在事件现场发布消息和上传照片,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播报员和评论员。

        第二,信息传播速度快。微博通过基于关注、被关注、转发和评论的传播机制,形成虚拟社会的关系和信息传播网络。微博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被关系网络内的其他成员所看到,并通过转发渗透到其他关系网络中,最终跨过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分界线,进入国内外传统媒体和现实人际网络中。

        第三,信息收发干预难。即便是关闭服务器或者删除源信息,借助与其他社交网络媒体、传统主流网络媒体(如论坛)、个人信息阅读器(如RSS、Email、QQ)等之间的开放性接口,用户仍然可以阅读到微博内容。实际上,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微博这一种信息沟通工具,而且是由微博和其他网络媒体共同组成的新型信息传播网络。

        微博的工具属性

        及其“双刃剑”效应

        作为一种新的沟通工具,微博具有明显的工具属性和“双刃剑”效应。对于微博可能引发的影响,我们既不能忽视,也不应该过分夸大。目前微博所体现出的各种影响力,其根源主要在于其一方面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社会交流需求,另一方面有着远超传统交流方式的传播速度。作为一种传播速度快到近乎失控的沟通工具,微博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也对依赖于传统信息交流方式的社会运行机制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虽然微博只有140个字的简短消息,但是其伴随时事背景、新奇内幕和情感元素,人们往往还来不及辨识信息的真伪或意图,就已经读完接受并且传播该信息。微博工具既可以被用来传播谣言,也可以用于澄清谣言。谣言泛滥,其责不在“工具”,而在于对工具使用的监督以及全社会文明使用与责任意识的提升。最近美国Twitter发布了一项新功能,用户可以为微博信息添加一个“可能敏感”的标签,以此来提醒阅读者有选择地看待微博信息的内容与观点,可见关于用户对信息的真伪和意图缺乏识别能力是全球普遍现象,而这种积极主动利用微博技术来减少负面影响的做法则值得我们借鉴。

        一般民众并没有、也无必要具备专业的新闻传播职业素养,但是在微博中却扮演了新闻传播、评论和加工的重要角色。缺乏有效监督和自我管理机制的微博受众群体,既可以推动网上舆论向着积极正面方向发展,如微博“打拐”引发全国性的解救被拐儿童公益行动,同时也可能导致恶性舆情的爆发,最终损害广大群众的利益,如微博“碘盐”谣言导致抢盐事件。微博作为受众聚集和信息传递的平台,能否健康和可持续运营,关键在于提高受众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和网络文明意识。

        积极应对微博

        所带来的变革与挑战

        微博所带来的挑战只是网络时代因技术变革而带来一系列矛盾的“冰山一角”。微博技术只是外因,内因乃是传统的社会管理和运行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信息技术背景下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虚拟社会已经越来越“实体化”,并开始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中发挥特殊的功能。虚拟社会的运行内容是信息,网民群众中的舆论传播与信息加工是其运行的基石,而微博正是其核心工具与手段。微博有其自身客观的技术属性和运行规律,以微博用户为代表的“网民”正在成长为新时期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微博各方参与主体,不论是企业、政府还是个人,不论是公众明星还是草根民众,都应该积极主动适应信息技术背景下社会交往方式的深刻变化,共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坚持“群众路线”、负责任和可信任的微博新生态。

        (作者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信息技术进步引发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变革的机理与对策研究”首席专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