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吴承学著)2011年3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中国古代文体学理论研究,共十二章,涉及古代文体学体系建构、对“文本于经”的文体学考察、辨体与破体、文体品位与破体通例、古典风格学的形成以及基本内涵等重要理论问题,作者对此作出了具有学理性的历史阐释,旨在从阐释中梳理出古代文体学的理论体系。下编为中国古代文体学史的个案研究,共十二章,内容涵括从汉代的类书、字书中的文体学观念、章句之学与文章之学到宋、明重要的文章总集、丛书与类书的文体学研究等。全书论述了中国传统文体学研究的各项基本问题,勾勒出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发展轨迹,凸显了文体学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始终立足于“回归本土化和本体性”这一原则,在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具体语境中,对古代文体形态、文体史料、文体观念与理论等问题进行深入论析,展示了古代文体学原生态的复杂性、丰富性,对古代文体学理论体系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在研究方法上,作者提出要继承经典研究模式,然后“鉴之以西学,助之以科技,考之以制度,证之以实物”,尽可能既消解现代学人对古代文体学原始语境的隔膜,又运用现有的学术条件与学术眼光,建立有现代意义与学术高度的中国文体学。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重要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不同文体体系的差异。中国文学其实是“文章”体系,它是基于礼乐制度、政治制度与实用性基础之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迥异于西方式的“纯文学”体系。这种差异决定了中国文学样式及其发展的特色,也决定了中国文学研究范围、方式之特点。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学观念的不断输入,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中所谓“纯文学”观逐步占据主流地位,文学史家所理解的“文学”逐渐向欧美近代所谓“纯文学”靠近,文学体裁主要限定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之中,离本土传统的“文章”实际愈来愈远,由此也影响了对中国文学史的理解与阐释。这种西化的影响有其正面和积极意义:大量被传统文学观藐视和排斥的文体如小说、戏曲作品进入文学史,这是重要的发现和拓展。但是又可能出现削足适履之弊:一些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并曾受到重视、具有本土特色的传统文学作家和作品则被搁置甚至排斥。尊重古代文学的历史事实,回到文体的历史语境,将文学观念和理论建筑在具体文学史实之上,回到中国“文章学”来发现中国文学自己的历史,尽可能消解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以西方文学分类法来套用中国传统文学造成的流弊。这是近年来中国文学研究源于自身需要与反思所形成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是中国文体学兴盛的背景。
“以文体为先”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传统与原则。历代学人不断强调“文章以体制为先”、“先体制而后工拙”、“论诗文当以文体为先,警策为后”、“文辞以体制为先”、“文莫先于辨体”、“凡为古文辞者,必先识古人大体,而文辞工拙又其次焉”。中国文体学成熟相当早,《文心雕龙》在文体学方面已经相当精深而有体系,此后的文体学可谓久盛不衰。但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国文体学日渐式微,甚至成为被人淡忘的知识。从上世纪80年代起,在新的学术意识的推动下,文体学研究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的新视角之一。近年来,文体学研究越来越受到中国文学学术界的重视,成为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前沿学术领域和备受关注的学术热点。
中国文体学研究兴盛具有丰富的学术史意义,意味着中国文学研究内部已出现一种悄然而自觉的学术转向。简要地说,中国文体学兴盛,标志着古代文学学术界的两个回归:一个是对中国本土文学理论传统的回归,一个是对古代文学本体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