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当前,是一个书画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是一个将艺术展示给公众的时代。艺术家们将自己朴素的情感,对生活旺盛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显示着时代的精神与审美,显示着不同的个性所表现的美。生活的五彩斑斓在这里呈示着一种节奏,一种立体的生活交响曲。
观众渴望看到的是表现艺术家真性情的展览,是回味咀嚼、令人留恋的展览。在当代众多的展览中,《光明日报》主办的“光明的中国”书画大展确实显现了一种真,一种文化的真,一种境界的真,一种包容的大气的真。所以说,这个展览是当代书画展中最可看的一个展览,惜乎其时间太短,又在全国政协礼堂,所以,不少观赏者还是遗憾地没有看到这个堪称半世纪书画艺坛回眸的展览。
二
这个展览,最值得看的是《光明日报》的收藏展,因为你可以在这里梳理出我们时代书画大家的印迹,可以在不断追寻中体味文化的力量与蕴藉,可以在对以往的比量中看见大师们真的一面。
很有意思的是,你在认认真真地看展览的时候,会产生这样一个感觉,大师们在“光明”的旗帜下都很谦虚,都很认真,在一件件作品中显示着他们的学养,他们精湛的技艺和他们对这样一张连带着情感的报纸的那份真诚。这里,就有了一个背景,这个背景,就是《光明日报》,因为这张报纸的缘故,不论他们在什么年代,都对这张报纸充满了一种希冀,一种可以说不能自拔的感情,所以,每一件作品都是对“光明”的回报,都充满了一种向往,这种浓郁的精神因素,才使他们的作品没有时常展览中应付的成分,这才有了“可看”的东西,有了让人在展览中驻足的原因。
展览中的名字,可以写成现当代的书画史,可以在每个人的背后看到拍卖会上长长的码洋数字,所以,这里才显示出“光明”的力量,显示出历史的回馈和时代深深的印迹。一张报纸,连缀着一串可以写进艺术史的名字,艺术家们与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共同追求着光明,追求着理想,追求着在实现自己的过程中的自我。
也因为如此,笔者在看这个展览的时候,比平时在中国美术馆的时间还长,虽然这些作品从技法与容量上都不及那里。但是,这里真诚是扑面而来的,艺术家们骨子里真的性情感动着我、拉着我,让我在每一张画上寻找和画家曾经相似的与不同的东西,在记忆的类比中考量着他们对这份报纸的感情因素。虽然这种因素非常微妙,但也在比较中看到了那种力度,那种因为情感所生发的艺术家们最为珍贵的眷恋与执著。我很沉浸地看着每一幅作品,在每一个熟悉的名字中看见他的那种真性情,体验着他们创作时的所思所感和他们笔底下生发着的情愫。
三
开篇就是齐白石,一只喜鹊站立在梅花之间,“喜上眉梢”,这就是在迎着光明、迎着希望、迎着未来。这是1952年,已经整整快要跨过一个甲子。但这张画依然这样的鲜活,生动,穿越时空的牵绊,穿越曲折的历史,这种迎着光明的感情依然是那样的执著,那样的热烈!
蒋兆和的《春光明媚》,画的是两只鸽子,在明亮的枝头之下,一反他人物画的那种严肃与矜持,看到画家在自己作品中所透露出的喜悦与欢乐。春光明媚预示着光明的世界,预示着生的气息!
何海霞的《山水清音》,截取山水间的一个断面,兼工带写,墨色五彩,境界博大。陆俨少的《新安佳胜》,整张四尺,在陆氏的创作中算是一个不小的篇幅,画家还题了一个较长的款,也由此看到画家对光明日报约稿的认真,在这张现在价值千万的画面上描摹的是新安江的新变化、祖国山水的新面貌,意境深远,回味悠长!
我观察画梅的有两件,刘海粟和关山月,刘氏的《老梅》这个题材的画在拍卖会上曾见过几件,但这张画老辣苍雄、枝花烂漫,极见画家的诗情与豪迈。关山月的《梅》则是在姹紫嫣红中衬托出春的信息。
不需要一一赘述,陈半丁、朱屺瞻、李可染、高剑父、吴冠中、张仃、叶浅予、黎雄才、唐云、陈大羽、赖少其、崔子范、程十发、方济众、刘文西,韩羽、娄师白……他们的画笔,何止是那些画境,更是他们对光明的感情,是把一颗心掏给读者、掏给观众。那无形的岁月,在创作这些画时,他们可曾想到过会有这么多人喜爱着他们创造的艺术。
艺术是无语的,但艺术透过笔墨,倾诉着那种感情的语言,仿佛立刻就能够听到。
四
《光明日报》这次通过向全社会征稿的方式,征集到了5000件作品,由此可以看出一张报纸对社会的影响度。这次征稿,不次于一个专业性艺术组织的征稿,其质量与数量都引人瞩目。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当代社会对书画的热情程度。民族文化正在复兴,书画是最容易看到的一个标杆。所以,这次展览特邀与评审出的作品就很多,当代活跃在书画领域的那些代表人物比比皆是,为的是一个目的:光明!
看到这些作品,我感到这是正在酝酿着的未来的集结,这里面正在产生和将要产生一些大师,我们会在今后若干年后还是以这样的形式来看它,到那时,就有了瞻仰的意味。
《光明日报》在这个展览中,不经意地显示了它艺术品收藏的传统,它的包容多元的艺术眼光,它对艺术品位的总体把握。当然,这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这么一群人集体的智慧。一张报纸和一个时代的艺术精英们连接在了一起,这是媒体的传奇,也是这张富有凝聚力的报纸的力量。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陶渊明),“光明的中国”书画大展是夏日里不可多得的浓香馥郁的精神大餐,它带给了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享受,使人徜徉和沉浸在书画的时空之中,流连忘返,含英咀华。
(作者为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