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6日 星期二

    大众化才能“化大众”

    作者:陈东辉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6日 11版)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学术大众化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类的一切学术成果都源于对生活的思索和对规律的探寻。与自然科学相对应的哲学社会科学实质上就是关于人的学问——关于人的生存、发展、幸福、尊严,以及心理建构和关系协调等等。人既是哲学社会科学赖以存在的质料因,又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动力因。人民群众作为抽象意义的“人”的具体化,既是学术研究的目的,又是学术灵感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人民群众既是思想的实践者,也是思想的创造者;既是思考的基础,也是图景设计的尺度。古今中外,找不到任何一门完全脱离人民群众的学问。无论是往圣先贤憧憬的“大同世界”, 还是古希腊哲人构划的“理想国”,我们都能从中寻觅到人民群众的影子。学术的价值不在于数量多寡、篇幅长短,而在于是否贴近现实、服务大众,在于是否具有深邃的思想、独到的见地,是否涌动着创造的激情,闪耀着智慧的光辉。正确的思想来自于社会实践,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创造,学术研究的任务就是不断从人民群众那里捕捉智慧火花,然后将其锤炼成完整的思想,再利用这些思想武装人民大众,指导新的实践。这也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迫切要求。

        科学理解学术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学术大众化的应然状态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之:

        一是学术研究方式的大众化。这是关于怎么搞学术的问题。学术研究只有立足实践、贴近生活、走进大众,才能产生真知,实现价值。尽管书斋里能够学习前人的成果和经验,但离开现实和大众,学术仍然结不出真正的智慧果实。学术的担当来源于对大众的关爱,学术的襟度来源于对生命的体悟,学术的涵养来源于对生活的融会,学术的识见来源于对存在的认知。因此,学者必须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把脉真实生活,聆听大众心声,深度思考分析。

        二是学术表达体系的大众化。也就是说,学术要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话语让人轻松理解。人们在批判“旧八股”时,往往不自觉地代之以新的八股形式,这是几千年遗留的痼疾。不得不承认,当下学术已经出现“新八股化”倾向。学术模式的固化、概念的诡奇、语言的艰涩,正严重阻隔着思想的传播、消解着学术的功用。学术表达必须用轻松而不失严谨的话语,在活泼中透着自觉的责任担当,以期深入浅出、明白晓畅。

        三是学术目的的“化大众”。“化大众”一词是俞吾金教授的发明。俞教授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化”字有教化、感化的意思,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融入、化入。现在看来,“化”字意义还应做进一步延伸——除了教化之外,还要加上服务的内涵。学术的目的是通过春风化雨般的过程,滋润大众心田,淡化功利苦劳,消解生之困惑,实现精神愉悦,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就要求学术必须在普及知识和观点时,为公众提供一种思考向度和文化引导。

        准确把握学术大众化的现实路径

        要想使哲学社会科学不停滞于“量”的繁荣与表象的喧嚣,就必须准确把握学术大众化的现实路径。事实上,学术大众化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学术大众化的“魂”是学术,如果一味迎合大众就有可能失去这个“魂”而流于“庸俗化”。大众化的学术应该如白居易的诗——旨趣深远,亲切易读。若要得此效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根除学术领域的种种弊病。

        一是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学术评价体系是学术研究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不可否认,当下通行的学术量化评价制度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然而,这种客观性仅仅止于“量”。在学术评价的天平上,“量”是硬尺度,“质”是软标准,结果是一粒珍珠不及一堆沙子,一块人参不抵一筐萝卜。这就导致了学术的“泡沫化”和“垃圾化”。学术是济世之术,乃天下公器,学术大众化的核心追求在于经世致用。只有在评价标准上对“质”的重视,才能激发评价对象对“用”的热情。

        二是打造公正的学术平台。学术期刊是最主要的学术平台。尽管历经商业化冲击,但相当数量的期刊仍能坚守良知,排除干扰,公允公平,以质用稿。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普遍存在的学术不公现象:办刊经费、期刊管理、学术评价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导致学术平台的异化,催生了遭人诟病的种种问题。要知道,学术是公益性事业,对成果的尊重才是学术大众化的基石。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在强化期刊监管的同时,加大对其扶持的力度,更好地构建学术平台。

        三是树立端正的学风文风。学术必须让大众理解才管用,也才能变成物质力量。学用脱节,必堕空谈。只有树立端正的学风文风,学术的精髓才可能深入人心。而端正的学风文风必然是求真务实、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文风,必然是言以表意、意尽言止的学风文风。这就要求我们搞学术研究不仅要联系实际、深入思考,还要“用最通俗的笔法,日常讲话的体裁,融化专门的理论,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气力就能够接受”。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建与政治研究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