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13日 星期三

    杂技争金夺银要化作真金白银

    作者:刘巽达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13日 02版)

        中国杂技,天下一流。前不久,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办了“纪念建党90周年·第二届中国杂技艺术节”。艺术节聚集了国内20多个杂技院团,带来24个顶尖的参赛节目和13个荣获国际、国内赛事金奖的杂技节目,向观众集中展示了近10年来杂技界创作的成果。

        不过,争金夺银的辉煌业绩固然值得自豪,但争金夺银之后,如何将领奖台上的金牌银牌,化为文化产业的“真金白银”,尤其是赚海外市场的钱?经过调查了解,结论令人扼腕长叹——这些“金牌杂技艺术家”到了海外演出市场,扮演的竟然是“文艺农民工”角色,演着超高的技艺,拿着超低的报酬。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海外演出市场的经营管理由外方垄断,咱们的杂技家只是打工仔;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杂技“重技术、轻艺术”的弊端,导致“含金量”缩水。

        最近一些文化学者与杂技界同仁探讨“争金夺银”与“真金白银”严重脱节的原因和对策,不约而同地指出,杂技艺术虽然很早就“走出去”了,也先走了“产业化”这一步,但是其文化魅力、文化竞争力、文化生产力却大有提升空间。必须看到,杂技人才的培养,没少投入真金白银,他们值得期待“高回报”——因为这种艺术门类,其附加值无可限量,没有“封顶”之说。而如今的海外市场,老外竟然把这些杂技艺术家当做“准制造业者”,无疑大大削弱了他们应有的含金量。

        如果我们有本事将杂技艺术调制成一盘盘精美绝伦的文化大餐,与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姐妹艺术携手合作,混搭杂糅,酿成精品,那么,老外就会在声色光电的渲染下,不敢将这盘文化大餐视作街边小食,也不敢将饭店大厨师视作排档洗碗工。无论如何,这是咱们的强项,相比其他受语言限制或发源于他国的艺术门类,在杂技领域,我们可做文章的天地太广阔了。如果一台杂技节目,不但“炫技”,而且“展艺”,甚至释放人性之美的大爱主题,释放喜怒哀乐的人文情怀,这样色香味俱全的精神大餐,意义就全然不同了。好在我们已经有了“时空之旅”这样的杂技品牌的成功尝试,如果更上一层楼,那么移植到海外,货真价实的文化大餐赚取真金白银应是题中之义。

        文化产业是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板块,好莱坞已经用他们的《阿凡达》、《功夫熊猫》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相比而言,我们也有自己的强项,比如高难度的杂技。在这块文化产业领地里,把真金白银挣得盆满钵满,是一种产业战略,千万不可小觑。只有我们的杂技艺术家在海外扮演令人刮目相看的有尊严的文化使者,辛辛苦苦的“争金夺银”才有望化成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