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08日 星期五

    精神亮点 时代激情

    作者:章柏青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08日 14版)

        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发展到现在,如果还是停留在一般性地“再现革命历史”,一般性地“揭示与宏扬革命传统精神”,显然是不够的。是否从革命史实与革命先烈的真实人生中发掘新的精神亮点、精神向度,是影片能否焕发光彩的关键。《湘江北去》抛弃了某些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习惯于写事件,写功绩的常规做法,着重于人物的精神亮点的开掘。在90年前,以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萧子升、杨开慧等为代表的湖湘热血青年,他们使我们为之钦佩的不是他们已经做出了多少举世嘱目的功勋,而是他们艰苦卓绝的奋斗,胸怀天下的上下求索。事实上,他们作为初出校门的年轻人,地位是卑弱的,力量是有限的,思想上也都还有一定程度的迷茫。比如,他们成立的新民学会,会员之间,有坚持改良主义的,有鼓吹无政府主义的,也有主张马列主义的,有主张暴力救国的,也有倡导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他们满怀真诚的争论,由于其目的都是为了拯救我们苦难深重的祖国,为了寻求富国强民之道,就显得分外的可爱而让人感慨不已。影片并不掩饰初到北京的青年毛泽东的某些幼稚,他那种急切希望接近当时的智者李大钊、陈独秀、胡适,急切地希望从他们那里寻找理论武器的心理,真切而感人。这些描写不仅丝毫没有贬低毛泽东,反而非常真实地展现了青年毛泽东最为宝贵的性格,非常真实地展现了他逐渐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列主义者的令人信服的过程。

        这部影片另一个突出之点,是自始至终燃烧着时代的激情。“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一方面是内忧外患,另一方面是民众的爱国热情从未有过的高涨。编导者赋于影片以火焰般的热烈风格。革命先行者陈独秀的演说,让人热血沸腾,而思想大师李大钊的演说则让人内心深处掀起思想的波澜。无论青年导师杨昌济,文化权威胡适,还是看似守旧的学术泰斗辜鸿铭,他们的精神世界中都有一种爱国的潜流在奔涌。“五·四”时代的北京街头,传来排山倒海般的争民主、争自由的呐喊,长沙的“驱张”运动,则充满着对专制统治者暴力的反抗与蔑视。编导者在影片中找到了一个个表现“激情”的意象,这就是那个贯穿始终的甩手操,这就是热血青年们在瓢泼大雨中的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这就是锻造炉前青年们闪着红光与汗水的笑脸。影片中的青年们是如此可爱,他们奔跑着,思考着,在苍茫的华夏大地上践行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也谋求着个人价值的实现。那些充满动感的镜头和跳跃式的剪辑,赋于影片青春激荡的基调。而影片同时又呈现出浪漫与诗情。影片中青年毛泽东在漫天飞雪中拉黄包车的镜头,他与杨开慧含蓄、深沉、精神目标一致的爱情,最后毛泽东与何叔衡满怀对未来理想的憧憬乘轮船远去上海出席“一大”的场景,留给观众不尽的思考与联想。

        《湘江北去》的青春励志风格与红色激情主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热血青年艰难探索,将自己的人生坐标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结合的总体构思,以及有着浓郁地域色彩的艺术基调,不仅给影片本身带来自己的特色,而且与现代观众的欣赏心理、审美情怀、价值观念也是相融合的,这也再次证明精神与信仰永远是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钙质”。

        (作者为中国电影评论协会会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