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08日 星期五

    青春笔触塑伟人

    作者:饶曙光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08日 14版)

        电影《湘江北去》讲述了1921年前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湖湘青年上下求索寻求救国之路的故事,影片从多层面、多角度着重描写了青年毛泽东在军阀割据、乱象丛生、各种思潮竞相争鸣的大时代背景下的人生探索、人生奋斗、人生理想,成功塑造了青年毛泽东的银幕形象。

        影片中的青年毛泽东,最初的理想就是做一个了不起的教员,能够坦然回答学生的任何问题。然而,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环境并不给青年毛泽东这样的机会。青年毛泽东只好与萧子升、蔡和森等一帮湖南热血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到北京并筹备赴法勤工俭学。但最终,毛泽东却出人意料的选择了放弃赴法留学而要留下来研究“中国的问题”。“五四”运动爆发,毛泽东以新民学会会员为骨干联合各界人士促成了湖南形成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同时创办了《湘江评论》,以犀利的笔伐抨击军阀和黑暗的社会现实。《湘江北去》的很多段落都富有表现力,深入地揭示了青年毛泽东的思想状态、心路历程、精神世界。同时,影片《湘江北去》还意味深长的表现了青年毛泽东的师情、爱情和友情,从多方面塑造和展现青年毛泽东的性格,如他对母亲的孝道,对恩师的尊重,对杨开慧的体贴,对友情的珍惜和守护等。影片通过富有生活化的段落和细节呈现青年毛泽东,既表现了他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指点江山的一面,也从人性层面表现了他内心情感的丰富变化,包括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所面临的苦闷和彷徨。如青年毛泽东与萧子升有过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但萧子升留学回来却选择了信仰无政府主义,因为信仰的分歧不可避免的要分道扬镳。对此,青年毛泽东十分郁闷和难过,试图以情动人说服萧子升,充分显示了毛泽东对友情的珍惜和守护,那份弥足珍贵的友情令人动容。所有这些,都让青年毛泽东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也更加富有亲和力和感召力。影片中毛泽东跳舞、打铁、雨中呐喊的段落和场景强烈的表现了青年人的生命激情,洋溢着别样的青春活力和气息,赋予了影片以一种独特的浪漫主义情调。

        《湘江北去》可以说是青春励志片、青春偶像片的另类演绎。作为创新红色电影新风格的一种尝试,影片在青春励志、青春偶像的外壳下传递了对信仰的坚守,对理想的执著;传递了为民族解放和复兴的奋斗历程中也可以同步实现个人理想。这无疑契合当下年轻一代追逐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的心理期待,容易引起当下青年观众的情感共鸣,也充分显示了“红色”题材叙事的适应性和审美包容度,可以有效地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审美需求。

        与此同时,《湘江北去》亦注重从地域文化也就是湖湘文化的层面展现人物独特的心理机制、独特的性格气质、独特的行为动作。湘江滋养了湖南人特殊的性格,他们富有灵性、激情,充满理想,自信地抱着一份“惟楚有才”的“狂妄”,有着“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视国家民族之利益高于一切。青年毛泽东带有湖南乡音的对白,自然而生动地呈现了与湖湘文化的血肉联系。

        (作者为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