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其意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行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为了能将杨善洲任上打造“滇西粮仓”和任下在大亮山植树两段故事完美的契合在一起,2011年3月,我们踏上了滇西的土地,来到杨善洲的家乡,在一片翠绿掩映中,我们见到了一眼清澈的山泉,那一刻,我们找了杨善洲任上任下事迹之间的核心关联——水。
是的,打造“滇西粮仓”,讲的是粮食生产,水无疑是关键要素,而多年的砍伐导致了大亮山的荒芜,水土保持,树又成为了关键要素,粮仓和植树之间的联系就能够通过“水”这个潜在的要素连接在一起,为了加重这层联系,我们选取加重了杨善洲在任上抗旱的事迹,藉此和2010年大旱时,保山地区未受影响进行关联,以更加凸显出杨善洲大亮山植树的功绩。
在杨善洲事迹的选取上,我们尽量让事迹和主线故事有比较重要的关联,为此,我们进行了艺术的升华和虚构。比如,杨善洲发现糖果问题的小事,我们虚构成为杨善洲在山上发现失学少年,并以此为源头解决了民办代课老师转正的问题,以显示杨善洲的胸怀和远见。
剧本创作,时间紧,任务重,从采访到定稿,只有一个半月的时间,但最终的剧本还是得到了各方的肯定。
关于影片的风格样式,我们的主旨就是多甩出闲笔,多展现诗意空间,多展现杨善洲的内心空间。
在摄影上,我要求在构图上极致的呈现,大全景和大特写的交替使用:大全景展现诗意,大特写强调演员的表演;大全景交代时间空间背景,大特写强调人物内心呈现。
在音乐上,我们加强了原生态音乐的处理,不但能展现杨善洲生活地区的地域特色,布朗族山歌的苍凉和遒劲也能凸显杨善洲几十年如一日的壮烈和艰难。
《杨善洲》这部影片营造的重点是恢复和再现杨善洲多年坚守的历程,我相信这是观众最关心、或者说最能打动观众的东西,这个重点毫无疑问成为了该部电影的基石。
(董玲为影片《杨善洲》导演 文字整理唐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