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提出:意义学习抑或机械学习
学习是心理学范畴。根据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理解与否,学习分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意义学习就是符号(含语言文字)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学习,机械学习是未能建立起此种联系的学习。简单说,前者通过符号使学习者实现新旧知识的同化,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后者则没有。逻辑学家分别形象地称为“海绵式”学习和“淘金式”学习。以背诵乘法九九表口诀为例,背熟“三七二十一”、“五六三十”后,有些儿童还能说出“七三”、“六五”的得数,有些不能,究其原因,前者发生了意义学习,理解了有关数的概念和乘法法则;后者进行了机械学习,未能做到这一点。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即属机械学习。机械学习在我国中小学长期流行。受学校教育影响,机械学习在各类成人学习中也不罕见。
机械学习导致的严重弊端表现在:首先,死记硬背、未经理解的知识不利于长时保持,容易遗忘,从而浪费宝贵的学习资源;其次,机械学习使人脑变成堆放杂物的杂货间而非有生产能力的加工厂,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发明创造;最后,机械学习妨碍学习的迁移,难以促进后继学习,即是说,它不能以学促学,实现学习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反之,意义学习革除了这些弊端。因此,意义学习应当大力倡导,机械学习应当尽量避免。
问题的解决:促进意义学习,减少机械学习
诚然,意义学习难以自发发生,机械学习也无法自觉避免。个体究竟从事何种学习,与学习的主客观条件有密切关系。理解能力即是重要条件之一。它取决于学习者的新旧知识是否匹配,即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含有清晰、稳定的相应指导材料。逻辑学可以优化认知结构,从而形成匹配新知识的指导材料。在其他条件相应具备的情形下,学习个体是否熟练掌握足以匹配新知识的逻辑常识或逻辑方法,决定了他是进行意义学习还是机械学习,并最终决定了学习成效。
各门学科是由一系列概念、命题(表达原理、定律或公式)构成的知识系统。学习各学科知识,就是理解其中概念、命题的确切意义。逻辑学研究一般的思维形式(概念、命题和推理)和思维规律,从而揭示了各学科知识结构的一般规律,为理解其中特殊的概念、命题,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通用的学习方法。从心理学的观点看,由于逻辑学属统摄性很高的策略性知识,一俟纳入知识基础中去,将大大改善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提高认知技能和学习策略,使之学会如何学习,从容应对此后各项学习任务的挑战。
那么,逻辑学如何促进意义学习,减少机械学习,从而发挥学习功能?
就概念学习而论,它有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形式,前者是从实际经验中概括出某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形成概念;后者更普遍,是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定义理解事物的共同属性,把握概念。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别是什么?不同概念的区别在哪里?怎样才能把握概念?逻辑学的概念理论回答了这一重要问题。例如,柏拉图和马克思对人这一概念有不同界说(“人是没有羽毛、两脚直立的动物”和“人是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的动物”),它们究竟是否从不同角度提出?孰是孰非?学习者唯有具备逻辑常识,才能在具体背景知识的配合下作出正确判断。
从命题学习来看,命题学习就是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这要求做到两点:理解命题的内容,理解命题的形式。命题形式属于逻辑学范畴。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命题之一“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的意义是什么?这就不仅要求理解命题内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义,还要理解命题形式“只有……才能……”是何意思。逻辑学探究各种命题形式,对此给出了正确答案。相反,如若对命题形式不甚了了,命题的完整意义就理解不透。只有理解命题的完整意义,我们才能掌握命题所表达的原理或规则,并用之思考、解决学习中的模拟问题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最后,就问题解决的学习而言,我们学习概念、命题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学习本身,而是为了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预先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技能。问题解决包含问题表征、设计解题计划、执行解题计划和监控四个必经步骤。现代逻辑赋予我们的基本技能如解释、分析、评估、推理、说明和自我调控,无论对理解问题,设计、执行解题计划,还是监控解题结果,都有一般指导意义。例如,我们学习解决某条河流的污染问题,首先需要理解问题,这要综合运用推理、解释、分析、评估等多项逻辑技能,展开调查,了解造成污染的原因,明确欲达的治理目标以及治理所允许的合法、有效的可能手段;之后,凭借说明、分析、评估等技能,制定、执行治理方案(解题计划);最后,还需运用评估和自我调控技能对前三个阶段加以监控,如评估调查方法、调整解题计划,以保证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学习解决常规问题是如此,学习解决超常问题,即学习如何创新亦复如此。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