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27日 星期五

    何谓“师道”?他会告诉你……

    ——追记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原院长陈立亮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27日 07版)

        打开华中科技大学网站首页,“缅怀陈立亮教授专题”赫然在目。被青年学子称为“亮哥”的陈立亮,2011年2月18日离去时年仅42岁。在短暂的人生中,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为师之道”,让无数青年学子感怀至深。青春喻园里,至今依然传颂着“亮哥”的故事。

        学业之师:用恒心铸就辉煌

        1992年,23岁的陈立亮从大连理工大学毕业,来到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前身)攻读硕士研究生,进入材料学院凝固模拟课题组从事铸造充型与凝固模拟的科研工作。

        由于在研究生阶段的出色表现,陈立亮转为林汉同教授的学生,直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30岁破格晋升副教授;32岁破格晋升教授、博士生导师,后担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他带领的材料成形模拟仿真团队被评为“2010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2008年,陈立亮获得湖北省青年五四金质奖章,2009年获第11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0年教育部推荐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这个年轻人太优秀了!真有为科技和教学献身的精神。他白天当院长,晚上当教授,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现在就这么走了,太可惜了!”熟识陈立亮的一位老教授流着泪说。“大家认为学术界普遍浮躁的环境下,我们要能够潜心研究、认真工作,多提携和培养更多的年轻人。”这是陈立亮当年的心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针对铸铁收缩缺陷准确预测的世界性难题,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球铁铸件动态区域碳守恒原则,实现了球铁收缩缺陷的定量化预测。这一成果,已在70余家大中型企业应用。

        精神之师:让关爱直达心灵

        从博士毕业后留校一直到生命最后时刻,14年来陈立亮始终坚守教学第一线,一直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去世前,身为院长的他还在同时兼任0901班班主任。他的热情、真诚感染了所有人,大家亲切地叫他“亮哥”。

        在生命最后的阶段,陈立亮还时时牵挂自己的学生。由于不便出门,从来不用QQ的他开始用儿子的QQ上线,利用小摄像头与学生交流课题进展、指导论文写作。并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时候,他经常到办公室和实验室转悠,看看大家的工作进展。

        今年春节,陈立亮的博士生庞盛永的论文要完稿了,考虑到老师的身体状况,他一直都不想把论文拿给老师修改,陈立亮知道后生气地说:“我是你导师,这是我应该做的,我该受这个罪!”在庞盛永180多页的论文上,陈立亮用红笔标注提醒的地方多达几十处之多,并且每一处都做了详细的说明。

        人格之师:将享受抛到脑后

        陈立亮和妻子丘斯迈相识于研究生的公选课,从那时开始,她就知道,立亮总是快乐地忙碌着。这些,她都很理解,总是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他。两人结婚很长时间一直没要小孩。母亲询问起来,陈立亮总是说太忙了,没时间照顾。等到有了儿子以后,陈立亮又没有多少时间享受天伦之乐。

        2003年,陈立亮参加了单位的一次体检,发现肺上有一个炎性结节。医生说没事,他也没放在心上。7年时间,他为了学院和实验室的发展四处奔波,错过了每年的体检。2010年5月中旬,在北京被确诊为恶性肿瘤。

        “陈立亮最能打动人的是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为了给年轻教师改善生活条件,他主动放弃了院长津贴。为了学院的几门核心课程申报教改成功,他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申报机会。”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路钢对这位故去同事的人格品质赞誉有加。

        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李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