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21日 星期四

    弦歌不辍 人才辈出

    ——清华百年法学教育回眸□ 梁 捷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21日 15版)
    图为上世纪30年代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法学院曾在此办公。
    资料照片

        法学,一门古老学科。世界上最早的大学,当时只开办了三个专业:神学、医学、法学。医学解决人体健康问题,神学是解决人的精神问题,法学解决社会问题。

        在纪念清华大学百年华诞的日子里,追溯源远流长的清华法学教育,我们依稀可以找寻到依法治国的源头;也隐约看到,一个世纪以来,清华大学法学教育如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创新型、复合型栋梁之才的。

        胸怀报国理想,寻找法律武器

        让我们溯源而上,查验中国现代法学教育的薪火发源。

        清华学堂从1909年至1925年派出的历届放洋生中,选派一些出去攻读法科,为国家培养法律人才,其中17名读法律,12名读国际法。除放洋生外,其间还有一百多位学生到国外攻读法律。这些学子都深怀报国理想,希望能够用法律武器解救中国于水火之中。这些清华校友回国之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29年,清华大学正式成立法学院,包括法律学系、政治学系、社会学系和经济学系。1932年清华法学院提出:“本学系宗旨,系对于应用及学理两方面,务求均衡发展,力避偏重之积习,以期造就社会上应变人材,而挽救历来机械的训练之流弊。”

        其后,法学院屡经变迁,但清华法学教育仍然断续进行。在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过程中,清华大学法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兄弟院校,清华法学教育的历史暂告一段落。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日益重视法治建设和法学教育。1995年9月8日,清华大学正式复建法律学系,系主任为著名法学家、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叔文教授。1999年4月25日,清华大学决定在法律学系基础上复建法学院,法学成为清华重点建设学科。著名民商法学家王保树教授受聘担任首任院长;2002年从香港回京的王晨光教授担任第二任院长;2008年起宪法学家王振民教授担任第三任院长。

        王振民院长曾经说过,法学教育不能失去自己的方向,不能失去自己的价值追求,要坚持法律教育的职业性,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清华法学院的历史,就是一部莘莘学子把报国理想投身到祖国法治建设的历史。

        爱国主义情怀,依法治国的责任

        复建后的清华法学院继承了老法学院的学术精神,这就是爱国主义情怀和依法治国的责任。    

        “法学院培养的人才首要的应该为中国法治的确立完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一代代清华法学学子们深知,我国的法治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大批法治精英人才。

        老一代清华法律人身处乱世,为法治立国、兴国而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第一位从清华园走出,在哈佛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律的张福运先生,后来成为中国海关的第一位中国人关长,结束了外国人长期把持中国海关的局面。校友梅汝璈先生,1946年被指派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在历时两年半、开庭800余次的世纪大审判中,他出色地完成了历史使命,使日本帝国主义的首要战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梅汝璈先生曾经说过,“受了清华的教育,就意味着对国家、民族应当有什么样的担当”。还有钱端升、向哲浚、王铁崖、端木正、陈体强等一批优秀毕业生,他们在法学理论研究、国家政治外交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清华法学赢得了荣誉,也为我国法治建设作出了贡献。

        清华法学院复建以来,秉承老法学院的学术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作贡献。这些新老校友,无论人在何方、身处何种岗位,无不以解决中国现实法律问题、推动中国法治建设为己任。

        拥有国际视野,争创学术一流

        精通国际、明了世情、爱国,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创造一流学术水平。这是现在的清华法学院对自己的要求。

        清华法学院是一座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学院,80%以上的教师拥有在海外长期学习和研究的经历;是国内惟一一家开设英美普通法系列课程的法学院;是第一个面向国外开设全英文授课的中国法律硕士学位的法学院。

        清华法学院与众多国际一流法学院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交流关系,师生互访频繁,近30%的本科生有海外交流或学习的机会。法学院代表队一直保持在维也纳国际商事仲裁比赛等大赛中的好成绩,并成为历届学生的参赛赛事。2007年,清华法学院获得教育部“国际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项目,正在进一步探索培养高层次国际型法律人才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开设国际班,培养国际法律人才,这也充分表现了清华法学院的国际视野。清华法学院首期从2009级本科生中选拔出20名综合素质好、有志于从事国际法律事务的学生,为其量身定制了培养方案,从国内外邀请名师授课,配备专门的班主任,深入学习国际法等相关课程,组织课外参观、听取相关报告等,专门训练国际法律思维,培养高层次人才。清华法学院还招收了来自26个国家的70多名外国留学生,中外学生还合作创办了第一份由中国法学院学生编辑、在国外正式出版的全英文中国法律学术刊物——《清华中国法律评论》,由美国著名法律评论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这些举措,都使清华学子们能够登高望远,站在国际法学研究的前沿,创造一流的学术成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