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20日 星期三

    邓建军:不停“奔跑”的中国技工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20日 04版)

        据新华社南京4月19日电(记者 林凯)邓建军,1969年生,江苏常州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他冲击纺织机械领域世界难题的技术创新之举,被外国专家叹服为“中国功夫”。这位来自华罗庚故乡——常州金坛市的中专毕业生,在工作的20多年里,获得了自己从未奢想过的荣誉,从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新世纪全国首批七个“能工巧匠”、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

        今年1月,邓建军再次获得“全国纺织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月,黑牡丹公司启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工程:全部5个老厂区,9条生产线上的设备,将在6个月内全部搬迁至投资20亿元的天宁科技园,邓建军是这项浩大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未来3年内,除了要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外,邓建军还要负责科技园内新兴及新能源产业、都市产业的运营开发。邓建军说:面对市场竞争、面对技术知识的不断升级,他只有不停奔跑。 

        与成功的现在相比,邓建军刚进厂不久的一次工作经历竟然是那样的苦涩。1988年,19岁的邓建军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常州黑牡丹公司做电工。一天夜里,邓建军接到了车间打来的电话,一台由他负责保养维修的机器出了故障。接到电话后,邓建军立即赶到厂房,经过几个小时的检测,始终束手无策。在工友们质疑的眼神中,邓建军一路小跑,请来了一位老师傅。只用了10多分钟,老师傅就修好了机器。事后有人悄悄地告诉邓建军,因为维修耽误了过多的时间,厂里一下子就损失了好几千元。

        重压之下,邓建军给自己订下了强制学习计划,每晚必须看一个半小时的技术书籍和有关资料。几年下来,他读了200多册专业书籍,在获得大专学历后继续攻读本科。后来,他又用惊人的毅力跨越了英语和德语的障碍。终于,厂里1000多台(套)机器设备的“脾气”,他全部摸清;可能出现的机电故障和对策,他烂熟于心。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邓建军所在的黑牡丹公司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剑杆织机,准备转产国际上最优质的牛仔布。面对数十台缺乏图纸,各种电器线路犹如一团乱麻的进口设备,数以万计的芝麻粒大小的金属接点如同一座座沉重的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这些机器,闲置一天就会有数万元的损失。邓建军一咬牙,从最基本的制图做起,每天蹲在机器边14个小时以上。1台,10台,50台,面对成千上万的电子元件和细若游丝的控制电路,他拿着放大镜,理清一个,划上一笔。眼睛累得看不清了,就用湿毛巾捂上一会儿。终于,机器被驯服了。

        1996年,公司从比利时进口了一批喷气织机。这些机械最关键的部位是一个如同肥皂盒大小的传感器,由于这是纺织机器的核心技术,在安装时外商拒绝提供这方面的技术资料。于是,这些本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大效益的先进设备,却成了“久治不愈的病人”。 

        邓建军决定立刻动手“医治”这批设备。经过反复测算,邓建军发现,原来是线路板中一个小零件会因为机械的高速震动而损坏。这样一个极不起眼的零件,生产设备的比利时公司竟向中国企业开出了1万元的天价。而在国内的市场上,这些器件有的只要1分钱就能非常容易地买到。

        敢于向进口的“洋设备”开刀,敢于冲击纺织行业难题是邓建军的“牛”脾气。染整行业一直是我国纺织工业的薄弱环节,主要被色差、缩水率等问题所困扰。邓建军发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他与同事们在酷热难当的车间里一起熬过了几十个不眠之夜,经过无数次调试,通过运用电子技术与气动技术的完美结合,终于将预缩率精度稳定控制在了2.5%以内,优于3%的国际标准。

        参加工作20多年来,他共解决企业重大技术难题23个,参与技改项目近500个,独立完成150项,其中仅染浆联合机——车速改造技术一项就创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 

        在邓建军的影响带动下,黑牡丹公司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科研组,另外7个各种类型的学习科研小组,遍布各个车间,担负起全厂设备的保养、维修和革新。作为母校——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聘辅导员,邓建军一有时间就会回到这里,把所学、所悟与“邓建军班”的同学们一起交流。他告诉同学们:知识和技术才是工作的“发动机”。

        链 接

        ■图书《中国技工邓建军》

        该书作者为沈国凡,2006年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以胡锦涛总书记两次接见邓建军为开篇,从邓建军参加工作时写起,叙述了他不断刻苦钻研、努力工作,技术革新、发明创造,从一名中专毕业生成为全国劳模、再到中国工人杰出代表的成长历程。

        (本报记者 赵达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