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海南岛,坐落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如果说50多年前,它的创建是为打破帝国主义对重要工业原料橡胶的封锁,为实现我国天然橡胶自给开展科学研究,那么50多年后的今天,它所承载的是促进热区经济发展、服务“三农”的责任。一代代知识分子伴随科技创新的脚步,在我国热区9省市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耕耘不止。他们是默默无闻的人,他们是可敬的人。继4月18日本报刊发《“泥腿子”院长王庆煌》之后,本报今天起陆续刊登来自这所科学院的故事。
“这句话激励我60年”
谁都说我不像84岁,走路迈大步,腰板挺得直,每顿能吃两碗饭,能喝两碗汤。可惜老伴离我而去,走了两年了,我成了孤老头。儿子让我搬去和他们一起住,可我不习惯人多。人老了,可我不服老,我每天在实验室忙着,干着老本行——橡胶遗传育种,我要在有生之年再推出更优质更高产的橡胶品种。这几十年我带出了30个博士生,20个硕士生,有时他们问我:“您哪来的这么大精气神?”我对他们说:“你们是不知道啊!想当年祖国的需要高于一切,我就是响应党的号召,来到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海南岛。”让我忘不掉的是当时王震将军拍着我的肩膀说:“小郑啊,北大才子,中国的橡胶靠你了!”
这句话激励我60年。
我有时也很得意,到老了脑瓜更好使了,把无核荔枝“科研”出来了,又好吃又高产。从前年起,澄迈农民种的3000亩无核荔枝,成了市场上的金娃娃。
——84岁的老专家郑学勤口述
记者补记:郑学勤,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是热科院橡胶遗传育种知名专家,堪称“第一代胶王”。由他主持的橡胶选育种国家攻关项目,经35载几代人的努力,“橡胶优良无性系的引种、选育与大面积推广”于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主要贡献是选育出了一批抗风、耐寒、高产优良无性系,比上世纪50年代大面积种植胶的实生树产量提高了2-3倍,抗风抗寒能力双超国际水平,并获创新技术5项,15年来为国家创利税53亿元,对中国天然橡胶行业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国家攻关课题“橡胶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的研究”于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从他亲自参加国际探险队带回的大批亚马逊野生橡胶种质资源中研究鉴定出世界最抗寒特优异种质4个,还有高抗白粉病、抗风、多乳管系、矮生等新种质共143个,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野生橡胶种质库。另一批橡胶种质研究于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此之前,“橡胶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于1981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他还主持和创造了橡胶树性细胞染色体诱导新方法,使这一多年生木本植物可在一年内培育出异源三倍体,该项技术处于国际同行领先水平,1980年获农垦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家宝贝金不换”
我们家最值钱的东西就是一块奖章,那是2004年9月,国际橡胶研究与发展委员会IRRDB给我们夫妇颁发的IRRDB橡胶杰出研究金奖。要知道,这是中国人首次获此殊荣。我们珍爱它,我们把它看的比金钱都重要,别看我们没钱买商品房,可我们一点也不羡慕,住在这宿舍挺好,大半辈子都过来了,追求物质享受不是我们的初衷。
得金奖是因为我们对橡胶研究有了突破和创见。整整18年,我们夫妇俩是在“黑屋子”(试验时不能有光线)里度过的,每时每刻注意着高倍数的电子显微镜,那仅两万分之一毫米薄的细胞切片在荧光屏上神秘闪现。对着荧光屏,我俩苦苦地思索它的意义。刚开始时,在黑屋子里工作身体极不适应,脚发软,眼发花,一个月后,体重开始下降,有几次红血球和白血球甚至降到标准线的最低水平。到现在还落下一身病,尤其是两眼都坏了,我俩每人戴着既近视又散光还花眼的眼镜。要说苦还有更苦的呢,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我俩跟随胶工每天凌晨3点半就得去胶林,每年有三个月时间这样过,为的是采集小切片。老一代橡胶专家让橡胶种在了祖国大地,我们这代的责任就是让它多产多收!我们夫妇都是四川大学生物系毕业的,我们这对橡胶夫妻啊,看来这辈子都粘在一起了。
——65岁的研究员郝秉中、吴继林夫妇口述
记者补记:郝秉中、吴继林夫妇是第二代“胶王”,他们的重大科研突破是为橡胶树的丰产甚至为整个国际橡胶产业的升级换代提供了细胞学层面的重要理论依据。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寻求促使橡胶树排出更多乳胶的方法。郝秉中、吴继林夫妇的发现揭示了真相:一种叫茉莉酸的物质,能刺激橡胶树乳管的生成,从而排出更多的胶乳。同时发现乳管堵塞首先是因为在乳管的伤口形成了蛋白质网,这张网才是造成堵塞的“元凶”。这项发现引领了橡胶发展迈上了新的里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我要把橡胶种到极致”
橡胶树啊橡胶林,你知道我爱你有多深?从小我就晕高,没想到为了你,我要登上二十米高的梯子给你授粉!因为爱你没商量,你是在几代橡胶专家精心呵护下长成的宝贝。
热研7-33-97,我是在老前辈的基础上选育出来的,为了推广这个新品种,那一年我上了五指山的毛阳镇。手把手教胶农做规划、定标、开荒,指导胶农定植、抗旱、做籽苗芽接,不知不觉在山上胶林的帐篷里住了大半年。等我下山回家,孩子吓得哇哇叫,说爸爸变野人了。老婆心疼得直哭,粗糙的皮肤,黝黑的脸,身上全是被蚊虫叮咬落下的疤。
我现在的任务就是要把天然橡胶种到极致,在如何帮农民致富上做文章,我们橡胶所研究出新割胶技术——原来两天一刀变为四五天一刀,既保证了胶乳的质量,又节省了人力。这么多年,我们所很大的精力就是用在怎样把割胶新技术和橡胶新品种推广给农民。
——48岁的研究员黄华孙口述
记者补记:黄华孙研究员是第。目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自主培育的针对我国北缘栽培和植胶环境类型区复杂多样,具有高产、稳产、速生、抗性较强、广适性好特点的橡胶树新品种“热研7-33-97”,已在海南推广种植近百万亩。这意味着橡胶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黄华孙潜心研究十几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我国天然橡胶树种植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本报记者 魏月蘅 王晓樱 本报通讯员 林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