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的演讲》击败民众寄予厚望的《社交网络》而独揽四项大奖,许多热心观众和奥斯卡的粉丝一片哗然。
这样的结果又在情理之中。《国王的演讲》看似故事平淡、节奏迟缓、情节简单,甚至缺乏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流畅的剪辑、大制作的惊心动魄等好莱坞类型电影屡试不爽的看家本领,让期待惊喜与刺激的观众昏昏欲睡和味同嚼蜡。事实上,该片平淡而不平凡,平实而不平庸。在简单素朴中彰显了一种敢于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和战胜自我的伟大人格力量;其貌不扬背后演绎的是直面挑战、迎难而上且镇静坚定的时代理想诉求;不动声色中强化的是危难中团结一致、同舟共济与逆境崛起的宝贵精神资源。影片的核心情节实际上是宫廷贵族中“许三多”式的蜕变史,倘若说草根许三多的成长给人带来的是感动,那么贵族许三多的蜕变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景仰。乔治六世国王的“结巴”貌似是个人的缺陷,实则在战时严重挫伤了民众的自尊心和民族的自信心,片尾国王战胜自我后发出的铿锵有力的战时动员演说为英伦民族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尊严,此时国王涅槃的毅力与决心就是国家和民族迎接挑战的毅力和决心,无疑这一切是带领这个民族冲决苦难,走向新生的最强大的精神动力。所以,在金融危机肆虐、就业低迷、社会改革杂音四起的美国社会中,最需要的不是《社交网络》中的新奇与炫目,也不是《盗梦空间》中天马行空般对空间、对未来的思索探究和咀嚼,而是实实在在面对现实问题、思索现实突围的精神动力,寻求干预现实与超越现实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纵观最近几届的奥斯卡评奖,无论是《拆弹部队》对《阿凡达》的胜利,抑或是《社交网络》对《国王的演讲》的完败,都一再向世人昭示着:它既注重潮流的引领,又不被潮流所迷惑和拘囿,它既重视电影的产业化特征,更注重警醒世人商业化和产业化不是电影的全部,电影的现实性与艺术性比商业性有时更加重要,电影需要技术和商业元素,但是没有足够承载情感慰藉和人性关怀的电影绝不是奥斯卡评委的理想选择,无法反映一个时代的生活境遇与生命状态。但是,反观国内某些影视奖项的评选,动辄产生“双黄蛋”和“三黄蛋”的现象屡见不鲜,奖项设置规模日益膨胀,颁奖词竭尽汉语褒义修辞之能事,台上领奖者人声鼎沸,评委和观众皆大欢喜,而评奖沦为了各方力量之间相互妥协的面子与交情游戏,不再单纯的评奖稀释了某些影视奖项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遗忘了评奖中择优录取和宁缺毋滥的使命与初衷。
中国电影的反思也许刚刚开始。客观而言,中国电影这几年无论在观众满意度,还是票房收益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大制作电影像模像样,小制作电影令人刮目相看,主旋律电影走入了寻常百姓家,贺岁档电影也风生水起,故事讲述和人物塑造逐渐成熟,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互动日渐活跃,中国电影整体提升的喜人景象令人欣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电影还缺乏影响世界文化和征服世界观众的艺术创造思维和艺术表现策略,还无法传达可以穿越不同民族而获得认可和引起共鸣的精品力作。每年五六百部的电影作品,真正能经得住思想性和艺术性考量,能够聚焦现实和影响现实的作品只是凤毛麟角,可以说作品很多、精品有限、极品稀缺是当今中国电影的真实现状,大部分的作品在相对较低的审美追求中做着低水平的重复运动,在不断重复自我和重复别人的简单循环中原地踏步。部分高票房的电影也只能是在国内摆阔耍横,一旦步出国门即铩羽而归,其间的原因固然可以举出很多,但我们的电影缺乏现实穿透力、艺术想象力的事实不容回避,电影的精神缺钙和文化贫血状态不容置疑。
《国王的演讲》的成功似乎再一次警醒我们,没有足够的文化含金量、没有博大的现实情怀和崇高的审美境界、绕开人生独自行走的影视作品终究不能成为传世佳作。鉴于此,中国电影当应该尽快纠正重票房、轻艺术;重迎合、轻引领;重复古、轻当下;重消费、轻内涵;重速成、轻打磨;重想象、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重掌声、轻批评的不良趋势。只有实现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和谐一致,才能将技术性和商业性上升到艺术的高度,提升到服务人生、反映情感和体恤人性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