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23日 星期三

    总结提炼汶川救灾重建精神成果 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本报与四川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座谈会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23日 04版)

        本报成都3月22日电(记者 曹建文、余长安)在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前夕,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与本报联合主办,四川党建期刊集团承办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座谈会今天在此间举行。本次座谈会主题是共同回顾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全面总结史无前例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深入研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丰富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黄新初在座谈会上致辞时说,四川灾后重建成就巨大,灾区面貌的改天换地,实质是灾区精神层面不屈不挠的外在反映,是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历史丰碑。灾后重建的宏伟进程,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动实践的过程。通过举行座谈会,对灾后重建研究成果进行深入交流,从理论层面深入挖掘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背后蕴藏的宝贵思想和伟大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出既鲜活生动,又广泛持久的教育感召作用。

        本报总编辑胡占凡在座谈会发言中说,“5·12”汶川特大地震既是一场重大灾难,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一场重大考验。从本质上说,抗震救灾是一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广大军民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来的昂扬精神风貌,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效。抗震救灾实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座谈会上,中央党校科研部副主任郑权、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冯颜利、教育部社科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剑、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颜晓峰、四川省委党校陈煦和裴泽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李明泉和杨先农、德阳市委宣传部郝跃南、雅安市委宣传部吴旭、绵阳市委宣传部王晓刚先后发言。

        与会专家认为,经过巨灾考验凝聚而成的抗震救灾精神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结晶,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发生在神州大地上的一切无不证明,越是危难时刻,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越突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英雄气概越突出。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至深、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他们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人民的利益而奉献一切;在抗震救灾中,产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孕育出的新境界和新风尚,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抵御、化解风险的执政能力。

        与会专家认为,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党和政府始终把民生问题放在优先和重点地位,优先安排城乡居民住房、学校、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统筹安排生产生活保障等基础设施和产业恢复项目,并把解决灾区群众就业问题纳入重建总体规划,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使广大灾区群众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关怀。

        会前,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会见了与会代表。他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光明日报大力宣传四川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重大成果,大力宣传四川化危为机、加快发展的巨大成绩,极大地鼓舞了灾区人民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决心。他希望社科理论工作者和新闻宣传单位进一步提炼蕴涵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加快发展中的宝贵精神财富,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四川“两个加快”营造良好氛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本报编委陆彩荣参加了会见和座谈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