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23日 星期三

    “帮助困难者是我一生的信仰”

    ——好人王文清的精神世界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23日 04版)

        他用几十年的坚持告诉人们,为人民服务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内涵。

        ——题记

        80元的外套穿了6年,平常还不舍得穿;别人给的手机用了10年,还不舍得扔;家里仅有的一台电器是冰箱,里面却总是空的……这个对自己吝啬得近乎苛刻的人,却在20多年里陆续捐助了1000多名困难群众,累计捐款超过40万元;这个人从23岁开始献血,18年献血量超过8万毫升,相当于15个成年人的全部血量……

        他就是王文清,中国石化江苏扬州石油分公司正谊加油站的站长。

        “帮就帮了,没有为什么”

        一个人最幸福、快乐、开心的事,莫过于把自己有限的一生投入到为大众谋福利中去,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摘自王文清1998年2月15日的日记

        2008年春天的一个周末,在得知江都双沟镇单身老汉高云龙和养女至今还住的是土坯房的消息时,王文清利用周末找到了老汉的“家”。看着高老汉处处漏光的危房和父女俩无助的双眼,他顿时流下了眼泪。

        第二天他就找到村委会张罗盖房,自己也掏出了一万元,终于在雨季来临前盖好了房子。

        当记者问起此事,他只是简单地说:“帮了就是帮了,也没那么多为什么。”

        他更愿意说自己的经历:他从小生活在艰苦环境里,当年家里兄弟仨常会在庄稼收割的季节,跑到别人家的田里捡粮食,却从来没有因此被驱逐、遭白眼。

        从那时他就想,将来等自己有能力了,一定要帮助像自己一样,或者比自己更困难的人。

        怀着感恩的心,王文清在扶贫帮困的路上已经走了22年,捐助的对象超过了1000名。地震了,他捐款;希望工程,他捐款;艾滋病人,绝症、重症患者,他也捐款;甚至对街头、乡下的流浪乞讨者,车站、码头遇到困难的陌生人,他都会义无反顾地慷慨解囊……

        这22年里,他每个月都是“月光族”。

        在他的家里,记者没有见到一件像样的家具。但在桌子上,却摆满了已经被翻得很旧的《毛泽东选集》、《中国共产党党章》等书籍;在抽屉里,是几百张汇款单据,少则一百,多则几千;早则上世纪九十年代,近则今年初。

        “我爱看《毛选》。”王文清说着给记者背起了最喜欢的《纪念白求恩》:“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物质的贫乏与精神的富有,在王文清身上形成了鲜明对比。

        “献血和为困难者服务是我的生命”

        献血和为困难者服务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使我生活得更有意义、更幸福、更甜蜜。

        ——摘自王文清在2010年7月6日的日记。

        红十字中心血站。他献血后,签好自己的名字,随手将200元补助连同口袋里的所有现金,一起放进了红十字捐助箱。

        “每次血站发的误工交通补贴他全捐了。”扬州红十字会中心血站保安熊师傅说。

        从1992年至今,他已经坚持了18年。

        但最让王文清难忘的还是第一次献血。那年他正好23岁,正在南京打工的他看到报纸上急求血浆救人的消息,立即赶到血防站去献血。

        “第一次觉得是凭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人。”他说。此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机会,王文清都要参加义务献血。从南京到上海、扬州、徐州、南通、太原等地,十几座城市的献血站都留下了他的热血。2006年,当他得知每个人一个月可献一次血小板的消息时,他又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献血小板的队伍。如今,他已经捐献机采成份血30多次。

        18年,无偿献血近8万毫升,相当于15个成年人血液的总和,相当于体内的鲜血轮换了15遍!

        他说,治病救人,药物可以生产,血液则不能。为了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义务献血的队伍,他在1995年成立了扬州市爱心奉献自愿服务站,从身边的人开始,一个个动员。他把自己的电话印在宣传册上,作为24小时公益紧急救助热线。

        在王文清的宣传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义务献血的队伍中。

        “热心助人是一种生活习惯”

        我有幸生逢在当今这样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代,我希望报效我的祖国,希望一生奉献于民。

        ——摘自王文清1999年1月17日的日记。

        2011年1月13日晚,新华社主办的“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评选颁奖典礼刚刚结束,新华社工作人员把5000元奖金发给了他。王文清说:“奖金还是把它捐给更需要的人吧!”

        不仅如此,在回扬州前,他还抽空去了趟北京某医院,把单位给的2000元路费给捐了。

        这是第一次到北京,没有给13岁的女儿买一点东西。

        对别人慷慨大方的王文清,对自己的女儿却有些“吝啬”。他女儿今年上小学五年级,由于忙于工作和助人的事业,他将女儿委托给老师照顾,平时也很难与女儿见上一面。女儿想要件漂亮衣服,他没钱买。女儿生气地问:“我是你的亲生女儿吗?你大把大把地送钱给别人,为什么自己女儿的衣服都舍不得买?”

        虽然有内疚,但王文清问心无愧。他温和而耐心地给家人和女儿讲他所帮助的人们的疾苦,讲大山里的孩子翻山越岭的求学路,讲与她同龄孩子的艰辛和无奈,“比起他们,你真的已经很幸福了。”

        “一套80多元的衣服,王文清过了6个春节。”陈宝明与王文清相识十多年,知道他一直保持节俭、清贫的生活。平时,王文清穿的是工作服,鞋是地摊上买的几十元一双的那种。

        “按照他的收入水平,埋头过小日子的话,他应该房也有了,车也有了。”江都正谊服务区主任于华说。

        “咱们国家今天的幸福和谐生活来之不易。我们的心里很踏实、很温暖。当你一直生活在一个和谐友爱的环境中,帮助别人,热情奉献就自然而然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

        他在日记中的这段话,正是他行为的真实写照。

        本报记者 李金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