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电影海报,达伦·阿伦诺夫斯基作品,娜塔丽·波特曼主演。影片中妮娜是一名纽约的芭蕾演员,《天鹅湖》公演前要找出一个能表现白天鹅的天真无邪与黑天鹅的狡诈放荡的女主角,最有实力的竞争者是妮娜和莉莉。在竞争中妮娜开始出现幻觉,并开始更多地发现自己黑暗的一面,最终她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也走向自我毁灭。
这部影片,随着剧情演绎,一方面展示出高超的芭蕾艺术,另一方面,又隐含着死亡。故事以古典芭蕾世界的舞台为背景,展现出好与坏的对话,就像太极图一边是白色,另一边是黑色一样。
影片像一般的故事情节一样开始,随后却呈现出的是一部惊悚片。实际上,令人震惊的恐怖成分一直延续到影片结尾。
影片开头的梦(妮娜在舞台上饰演白天鹅,导演饰演魔鬼),并不预示着要发生的某个事情,而是表明在主人公体内正在形成的癌症。这是一种血液病,它呈现出血友病的特点,在影片中多次出现。
电影场景非常简单,黑白色突出了主人公正在经历着慢性自杀。梦到芭蕾演员——根据本体心理学的解释——意味着是一个精神错乱者。也就是说,一个极端负性的形式,将主体引向死亡。
梦中黑色的舞者被用来代表精神的疾病。事实上,导致身体出现癌症疾病的基础,是真正存在的精神分裂。它以不同的方式,让主人公出现幻觉。
渴望成为《天鹅湖》的第一女演员,这一目标好像是一个缓慢的自杀计划。影片中所出现的舞蹈八音盒,根据本体心理学的解释,代表着主体全身心投入到那个重复机制中不可改变的意念,潜在的或表露的令人折磨的精神分裂,被迫不断重复,最终的目标是死亡。
故事中,妮娜获得第一芭蕾舞演员的角色,这并不是自杀的起因,它只是将主人公内在的东西放大了。她将已存在于自身的一个准确意向,按照所受的教育以及母亲和社会所塑造的模式,去实施并表现出来。这来自与母亲的爱恨关系和作为女儿的被动性。
她从来没有勇气抽身于母亲的折磨。她的整个生活方式都是母亲强加的,她努力成为一个纯洁的天使,却缺少女性的自然。因此,影片中有一个场景,她毁坏了摆在自己房间里的一个洋娃娃。这个洋娃娃代表着刻板定型。实际上,她就是这样生活的,这使得她无法拥有人格的统一。
表面上看很纯洁,但是,主人公有着不干净的成分:这增加了她与白天鹅角色的对比,她本应该生活在舞蹈的纯洁之中,但却沉迷在动物般的性的体验里。实际上,她不具备胜任天使角色的能力,对黑天鹅的演绎反而是非常饱满的。这恰恰是她自然的自己。
在结尾处,谋杀让黑暗中病态的无意识变为意识化。
通常,无意识杀害了牺牲者。一个产生幻觉的谋杀其结果是诞生一个魔鬼还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谁是那个匕首刺中的人?实际上,她所进行的谋杀是对自己本身的杀害。人们通常会在自己的意识中,看到在他人身上他们与自己作对的东西。
在影片中,通过死亡,她从折磨自身的恶的东西中获得解脱。这个恶按照影片的讲述是艺术所造成的。或许,她是所有人中最优秀的。不管怎么说,这个死亡的发生,是牺牲者本身所一直歌颂的。影片完全是为表现这样一个生存哲学:活着是为了死亡。
女主人公看上去好像是生命成功的牺牲品。她是所有那些感觉能够胜任升华的事物,但是却在死亡的命运中孤独承受之人的英雄代表。在电影所面对的假设的观众群中,无疑获得了庸俗的赞同。
实际上,谁了解那颗纯洁的心,那生命和艺术的真正的起源,就会知道有一个真实的天堂。在这里,作为生命行为的内在精神,人们的心灵得到熔化。女主人公并不是被艺术本身杀害的,而是由她自身邪恶的东西。这些东西一旦在她拥有机会表现的情况下,便会毫无规律地爆发。
非常遗憾,这部影片本来应该表现优雅、舞蹈和纯洁,实际上,观众却被酗酒、吸毒、没有感情的性,直至邪恶的黑色死亡计划充斥了眼球。有可能,电影有很大一部分反映了正在衰落的西方社会的内在东西。事实上,电影宣扬了一个虚假的、传统的、温柔的谎言,即谁是完美的,谁就会在为他的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死掉。
而真实的情况是,他完全是被隐藏在自身而又从来没有去面对的邪恶所消耗殆尽。希望中国人不会掉进这西方的观念陷阱中。(熊妤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