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世纪60年代当公社书记的。从公社到建乡,从撤乡到建镇,我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40年。党的惠农政策,我们是宣传者,也是执行者。
过去的5年,我们这里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举一个例子,我们唐庄镇有一个四合社区。2005年区划调整,4个国家级贫困村划给唐庄。我们商量着把这四个村的人迁到唐庄镇。2007年,在一个废弃的砖瓦窑址上开建这个四合新社区。当时,请规划局、设计院搞了一个规划。村民们看了后,都很满意。
今年,四合社区就可以全部建设好。这个社区一共盖九栋楼,有学校、幼儿园、超市、敬老院,还有医疗中心、村委会文化大院。
四合社区能致富,走上高标准的小康之路,主要是靠3个合作社(农业合作社、畜牧养殖合作社、运输合作社)支撑。归唐庄以前,四合社区村民在山尖上种旱地,靠天收。搬下来以后,我们首先把一个乱石滚滚、杂草丛生的“十里河”改造成良田,造出1810亩地。四个村子,1600口人,一人一亩多地,解决了吃粮问题。
为解决吃水问题,我们建了两个水厂;为解决上学难,我们建了一所学校,今年准备再建一个三层楼的幼儿园;为解决看病难,我们建了一个中心医疗所,做到“小病不出村”。
五年来,四合社区实现了由国家的贫困村到小康村的跨越,大家都说共产党好、政府好。
(本报记者 靳晓燕 通讯员 杨慧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