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怎样看文化建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地位变化?
李玉英:政府工作报告是国家布局各行各业发展的风向标,从文化建设内容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所占篇幅和表述力度的变化,就能看出它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变化。从最开始的“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到“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再到今年的“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些表述的变化意味着文化建设已站在改革潮头。
记者:要确保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大发展,您有何建议?
李玉英:我建议明确两个“数字指标”:一是把文化建设支出纳入财政预算,明确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二是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均增长率。
记者: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江西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您提出量化指标,是不是从江西文化建设经验中获得的启发?
李玉英:可以这么认为。近年来,江西在全国首创政府买单的文化惠民工程,着力解决农民看戏、看电影和开展文化活动难的问题,并为全国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做了有益的探索。“十一五”期间,江西全省艺术剧团到乡镇演出4.4万场,观众达3亿人次,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从2005年开始,江西就把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列入财政支出预算,当年就投入5000万元,以后每年增长1000万元。从2008年开始至今,江西省农村文化活动专项经费每年已达到1.2亿元,平均每年惠及基层群众5000多万人次。
记者:江西“十二五”期间的文化建设,您有何打算?
李玉英:我认为文化建设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文化事业,一是文化产业。江西省是农业大省,农民数量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因此,我们首先要继续做实文化惠民工程,将出台更多的举措,构建遍布全省城乡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们还将着力发展有特色的地方文化产业,力争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5%。
本报记者 文艺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