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08日 星期二

    投资专家看《华尔街2》

    彭扬(美国) 《 光明日报 》( 2011年02月08日   03 版)
    《华尔街2》电影海报

        华尔街是资本主义精神和市场机制结合的产物。18世纪24个商人代表聚集在华尔街的梧桐树下,签订了著名的“梧桐树协议”,规定在他们之间可以进行证券交易,这就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华尔街也是美国银行业的象征。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在没有国家监管干预的情况下,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在市场上最大程度地攫取财富,把利益留给自己,把风险和灾难留给别人。在这种行为无限膨胀的情况下,金融危机就产生了。

        《华尔街2》的故事基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在叙述上主线有两条:一条是杰克·摩尔一直关心的新能源行业融资并要融资1亿美元给激光受控核聚变技术;另外一条是金融界大亨戈登·盖柯刑满释放试图修补与女儿破裂的关系,同时希望重新回到那个背离他的金融圈。影片针对一些金融圈里著名事件做了艺术加工。

        首先是针对贝尔斯登(男主角所在公司)、雷曼兄弟和高盛等投行的隐喻。1998年美国著名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投资失败,美联储连夜召集数家金融机构对陷入困境中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施以援手。只有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清算银行贝尔斯登拒绝施救。2008年金融危机时大部分金融机构对贝尔斯登1998年的行为记忆犹新,所以拒绝施救,做空其股票牟利,最终贝尔斯登以2美元一股的低价被摩根士丹利收购。

        另外对于新能源的关注和中国投资人的刻画可谓是与时俱进。一方面,杰克·摩尔执着地为激光受控核聚变技术融资是导演给美国影迷带来的心灵鸡汤,另一方面,片中刻画的中国投资人反映了美国媒体对中国崛起、中国人作风硬朗的渲染。美国好莱坞近来多部影片和电视剧都愿意融入中国元素,多是与商战元素相关,而表现中华民族思想和亲情的却几乎没有。

        第三是美国金融监管部门的作用。在“9·11事件”和网络泡沫之后,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将利率降至1%,间接导致了流动性泛滥和风险的上升,也为后来的次贷危机埋下了伏笔。美国金融监管机构的自由主义原则,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对金融系统的风险估计不足和“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ll”)的问题束手无策,这也是“道德风险”的一部分。监管机构的救市使得戈登·盖柯利用从女儿那里骗到的1亿美元投入金融机构再次获得了成功。现实社会中当时投资花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人也的确收益颇丰。

        第四是网络舆情的力量。杰克报复布莱顿的终极方法就是在一个日点击5万的网站上发表了一篇揭露其“罪行”的新闻。舆情对华尔街的确影响很大,前几天《华尔街日报》报道了当当网和摩根士丹利的事件,之后首个交易日当当网股价就跳空低开,至收盘之时暴跌8.3%,与上周五盘中的高点相比,市值蒸发了4.1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7亿元。

        影片通过两条主线渲染了人性的贪婪。学过基本财务分析知识的人知道,当经济走到最谷底的时候,投资就应该主要关注金融机构的债券和股票,这个时候经济面临复苏,社会对贷款和证券买卖的需求会大大提高;而在经济扩张和技术创造需求的情况下,投资才会关注新技术和新能源等方面。也就是说戈登的投资顺应了经济发展规律,所以很快东山再起。而杰克要投资激光受控核聚变技术好像很难在其产业链上的相关领域得到呼应。戈登看了未来外孙的B超就同意投资该领域,然后全家就重归于好,这在逻辑和感情上的处理就显得比较毛糙和牵强。总的说来《华尔街2》更像金融危机后的一部励志电影,就像片中所说的那样:Don't run when you lose,don't whine when it hurts(输了别跑,伤了别怨),真爱终究是可以战胜贪婪的!

        作者介绍:彭扬,资深投资咨询专家,专栏作家,兼职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