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24日 星期一

    让创新的种子生根萌芽

    ——安徽理工大学交给学生创新“金钥匙”

    《 光明日报 》( 2011年01月24日   06 版)

        AUST是安徽理工大学的英文缩写,近两年频繁出现在国际大学生科技创新赛场,写入了国际机器人灭火大赛、搜救大赛的“金银榜”……在国内最高水平的“挑战杯”竞赛中,“安徽理工”又进入独获两项金奖的8所高校行列,成为其中非“985”、“211”的两所高校之一。

        “培养学生创新理念和能力,是我们的责任。”安徽理工大学校长颜事龙认为,高校育人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让创新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萌芽。

        校园铸匙:让学生与创新零距离

        “生活中每一天都会有创新,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开启创新大门的钥匙。”安徽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明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学教育要做的,就是给一把钥匙,让学生们自己去开启科技创新的大门。”

        为了把科技创新的种子洒满校园,安徽理工大学大力推进“校园铸匙”工程:积极倡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聘请专家、教授帮助组建大学生科技活动团,负责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成立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办公室,负责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日常工作。在各学院,每年都有比不完的各类赛事在等候着学生参与;在学校,每周都有听不厌的学术报告、科技论坛、求知与创新讲座供学生选择;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中心、学生科研活动中心、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学生科研开放实验室……科技创新的平台形成了完善的网络。

        为激励大学生们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学校出台了《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暂行规定》、《学生学术科技成果奖励办法(试行)》、《本科生素质拓展教育考核暂行办法(修订)》等若干制度,加大对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资助和奖励力度。仅2009和2010年两年,就资助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100多项,全校近5000名学生参与了课外科研项目研究。

        团队育人:让学生放飞创新梦想

        “On The Road”、“SKY”、“源创”、“元谋人”……在安徽理工大学,一个个充满激情的科技创新团队活跃在校园。同学们把创新社团统称为“梦之队”——团结起来,互相促进,追逐梦想!

        建设创新团队,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潜能,是安徽理工大学培养学生创新理念和能力的重要模式。在安徽理工大学,大学生网络协会、IT协会、科技协会、创业协会、汽车协会、机器人协会、数学建模协会、电子商务协会、动漫设计协会等科技创新类社团,“凝聚”着上万名大学生,启迪创新思维,投身创新实践。

        被授予第十一届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未来技术精英”的学校大学生机器人协会主席、机械工程学院何涛同学,曾经是科技创新的“独行者”,加入机器人协会后,创新之途越来越顺利。不仅自己屡获校内外创新竞赛奖项,而且在他和机器人协会师生共同努力下,安徽理工大学机器人代表队仅在第十一届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中,就获得大学组竞赛类项目全国一等奖3项、全国二等奖2项,全国三等奖1项,论文组一等奖9项。

        团队合作,成就了大学生创新的成功,也展现了学校创新实力。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安徽理工都荣获高校优秀组织奖,近几年在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励43项,省级奖励230项。

        竞赛搭台:让学生成为创新明星

        “自大一到现在,我参加了不下20项院级和校级比赛,感觉似乎每一天学校里都有创新比赛。”土木建筑学院土木工程07(9)班的范仙明回顾自己的校园生活充满感慨:竞赛,让同学们逛街、上网的少了,好像不参加一项比赛,就显得很落伍。

        机械CAD手工绘图大赛、网页设计大赛、flash制作大赛、广告设计大赛……针对大学生的创新实践与心理实际,安徽理工大学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特点,用竞赛平台展示科技创新的最新进展和成果,用竞赛活动形成的参与关注营造热烈氛围,促进科技创新的开展。

        安徽理工的大学生们对一场接一场的创新竞赛这样评价:“就像一场场海选,选出了一个个科技‘超男’、‘超女’,他们在校园里是那么抢眼!”

        在2010年第17届国际机器人灭火大赛冠军贺岳平的眼里,学校最大的科技创新竞赛应该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节。在这个已连续举办六届、每届为期4个月“马拉松式”节日里,学生既是观众也是参与者,每位大学生都是主角。

        在科普宣传、科技讲座、学生课外科技成果展示、科技竞赛、人文校园五大板块内,20多项院部特色活动、近百项社团活动,让大学生全方位感受到创新的活力和魅力。

        本报记者 李陈续 通讯员 崔 琴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