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12日 星期三

    柴毅:心随“嫦娥”翱翔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12日 04版)

        “要不休息一会儿吧?”

        “好的,休息一会儿吧——要不再分析一遍?”

        五年前挑灯夜战的场景,现在仍然经常地“昨日重现”。但当时所有“参战人员”热血沸腾,不知疲倦的劲头,想来依旧令人动情。

        2003年6月,我带领的重庆大学科研团队接受了一项关于卫星发射、飞行实时综合分析与安全控制决策的科研任务。项目的成功,将为“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提供重要的安全保障。

        我们都知道,这个任务非比寻常,重庆大学的领导说:“需要什么只管说,你们要什么,学校给什么。”学校提供的科研条件已经很好了,我们什么都不缺,只缺一个绝对可靠的成果。

        实验室从此成了科研团队共同的“家”。除了偶尔回家换洗衣服,所有的时间大家都一起吃盒饭、熬通宵,实在撑不住了,就找个角落睡一会儿。到2005年,我们终于建立起了描述运载火箭发射飞行状态和轨迹及其实时态势分析、估计和飞行安全仿真模拟系统。随后又经过来来回回无数次的专题技术讨论,在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一次又一次对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后,我们终于自信地交出了最终的研究成果。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点火!”的指令,“长征三甲”运载火箭发出巨大的轰鸣,携带“嫦娥一号”卫星扶摇而上,直冲太空。在星箭成功分离的那一刻,发射现场掌声、欢呼声雷动。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能够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成功发射作出自己的贡献,还有什么能比这事更让人骄傲和激动的呢?

        2010年10月1日,我又在发射现场亲眼目睹了长三丙火箭护送“嫦娥二号”卫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看着屏幕上那条闪亮的奔月轨迹,我在心里说:祖国,这是我们科研工作者为您点上的最灿烂的生日蜡烛!

        五年来,我和我的研究团队共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我们参与完成的项目还获得了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年10月12日是母校重庆大学的八十华诞。一些当年和我一起在发射现场攻关的校友也从各自的工作岗位回到了母校。参加校庆庆典,我们又重温了“耐劳苦、尚简朴、勤学业、爱国家”的校训。我对自己说,身处伟大的时代,正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柴毅: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本报通讯员温勤、徐方正 记者张国圣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