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管理与改革

    作者: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13日 07版)

        新中国治淮60年,始终坚持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加强水利法治建设,强化涉水事务管理、规划计划管理和工程建设与管理,积极推进各项改革,确保了淮河治理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组织管理体系 1950年,成立治淮委员会,直属于中央人民政府,并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设立了治淮分支机构,统一负责淮河流域治理开发与管理工作。1958年治淮委员会撤销后,各省治淮机构仍继续履行职责。1969年国务院成立治淮规划小组,1971年设立治淮规划小组办公室,1977年恢复成立治淮委员会。1990年更名为淮河水利委员会,为水利部派出的流域管理机构,在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区域内依法行使水行政管理职责。流域内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所辖区域实施水管理。

        水利法治建设 根据国家颁布实施的涉水法律法规,水利部和流域各省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水法规,初步形成多层次、相互配套的水法规体系,各项水事活动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得到确立,在流域规划、水资源统一管理和防汛抗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流域、省、市、县水行政执法网络基本建立,执法体制逐步理顺,执法保障能力持续加强,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并落实淮河流域省际边界水事协调工作规约,有效维护了省际边界水事秩序。大力开展水利法制宣传教育,为推进流域依法治水创造了良好环境。

        涉水事务管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淮河流域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淮河水利委员会和流域各级地方水行政管理部门开展水质、水量和水环境评价,制定水资源中长期供求计划,定期发布《淮河流域水资源公报》。从1994年起,按照国务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全面实施取水许可制度,落实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强化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积极推行水工程建设项目规划同意书制度,确保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从1992年起,全面实施河道范围内建设项目建设方案审查,着力做好涉河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加强河道采砂行政审批和监督管理,依法打击非法采砂活动,维护水利工程和防洪安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淮河水利委员会和流域各级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不断深化水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大力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提升了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规划计划管理 建立由综合规划、专业规划、专项规划组成的水利规划体系,实行规划分级编制和审批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的管理。按照规划统筹安排淮河治理,项目前期工作责任明确、协调有力、运转有序。中央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流域各省根据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情况,编制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统筹落实、合理安排和规范使用各类投资,建立健全计划管理办法,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计划管理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工程建设与管理 治淮工程建设管理分别由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建设管理改革始终走在全国水利行业的前列。1985年治淮工程实行投资包干。1986年开工的板桥水库复建工程是全国水利建设领域第一个进行公开招标的项目。1995年开始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2001年起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和合同管理制。创建和推广专业化建设管理机构,探索实践项目法人直管、代建制、联合组建项目法人等多种建设管理模式。由于治淮工程建设管理的不断规范与强化,工程进度、质量、投资得到有效控制,建成了一大批优质工程,实现了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和生产安全。

        淮河流域水利工程实行流域管理机构管理和各省分级管理相结合。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沂沭泗地区重要河道(湖泊)和枢纽工程由淮河水利委员会沂沭泗水利管理局负责管理,流域其他水利工程由各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分级管理。2002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开展了水管体制改革,流域各级政府增加了工程管理人员经费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目前,淮河流域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流域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框架已经形成。推行管养分离,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全面实行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有力促进了水利基础设施的良性运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