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水资源开发利用

    作者: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13日 07版)

        经过60年建设,淮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逐步建立,江、淮、沂沭泗水资源跨流域调水体系初步形成,跨省、跨水系、跨流域水资源调配能力显著增强,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灌区建设改造 初步建成水库塘坝灌区、河湖灌区、机电井灌区、引黄灌区四大灌溉体系,设计灌溉面积达1.7亿亩,实灌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不足1500万亩,增加到目前的近1亿亩,万亩以上灌区共有600处。水库塘坝灌区主要分布在山丘区,其中淠史杭灌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约1000万亩;河湖灌区主要分布于淮河及沂沭泗河中下游平原区,其中茨淮新河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为165万亩;机电井灌区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北广大平原区,建有配套机电井113万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500万亩;引黄灌区分布于豫东、鲁西南黄河以南地区,建成三义寨等大型引黄灌区13处。近年来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使灌溉面积得到恢复扩大,用水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灌区建设与改造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城乡供水 已建成蓄、引、提水等各类供水工程,设计年供水能力达823亿立方米,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9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基本是向农业供水,发展到向农业、工业、城乡生活和生态供水。以2009年为例,流域总用水量57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377亿立方米,林牧渔畜业用水43亿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50亿立方米,工业及城镇公共用水96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6亿立方米。

        农村饮水安全 坚持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编制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加强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建设与管理,建立了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了饮用水源地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启动实施饮水解困工程和饮水安全工程,极大改善了农村居民饮水条件。到2009年,淮河流域已解决2089万人的饮水困难或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调水工程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兴建的江水北调工程,现状引水能力达1100立方米每秒,已建成的江都水利枢纽,设计抽水能力400立方米每秒,经9级提水北上可送入南四湖下级湖,还可抽排里下河地区涝水。20世纪90年代兴建了245公里的通榆河中段工程,引长江水100立方米每秒,对改造苏北东部低产田,开垦滨海滩涂起到了重要作用。建成泰州引江河工程,可引300立方米每秒的长江水到苏北里下河地区。豫东、鲁西南兴建的引黄工程每年引黄20亿30亿立方米。备受关注的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于2002年、2003年相继开工建设,工程建成后,不仅能有效缓解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缺水现状,并将进一步提高淮河流域水资源配置能力。引江济淮工程前期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水电建设 淮河流域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支流上游、中游山丘区,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81.6万千瓦。截至2005年底,已建和在建的小水电站装机容量为53.5万千瓦,占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的一半以上,年发电量15亿千瓦时。小水电的建设和发展,缓解了大电网难以顾及的偏远山区用电困难,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内河航运 已形成以京杭大运河和淮河干流为架构的内河航道体系,在煤炭、建材等大宗货物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02年底,流域航道通航里程1.7万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1211公里;截至2005年底,全流域已有各类港口码头及装卸点近2000个,货物年吞吐量2.67亿吨;年货运总量达2亿吨,货物周转量400亿吨公里。年货运量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加20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