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谈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作者:本报评论员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21日 01版)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全会的精神和要求,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科学决策上来,统一到中央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准确判断上来,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喜人,综合国力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更大改善,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总结过去五年的发展之路,我们对经济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也更加深化。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对发展的本质要求。经济发展不能只看数量规模,更要看质量和效益。经济发展必须纳入社会整体发展之中来考量,必须在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中促进社会和谐。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坚持科学发展的突出任务和要求。

        今天,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相比过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科学技术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新兴产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从国内来看,能源消耗高、环境生态恶化等诸多问题还未能得到有效地改善,社会保障发展滞后已经影响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影响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抉择。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当今时代的要求,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上取得突破,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经济结构是一个国家经济体的核心和根本,要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优化经济结构。当前,进一步优化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的配置比例,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以往过份依靠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弱点日益显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进一步扩大内需,切实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消费、投资、出口三者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扩大内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必须加快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同时,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压缩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增强我国经济发展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根本保障。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让人民群众的收入不断增长,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保障不断完善,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共建小康社会的合力。人民富裕、社会和谐,是小康社会的题中要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切实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大力推进和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让人民群众能够充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与人民群众生活关系最为直接的医疗、教育、住房、养老、就业等方面,要切实加大改革力度,理顺机制体制,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切实消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规划任务艰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振奋人心。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和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