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十大“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最年轻的老师,34岁,却已是有15年教龄的老教师。
在素有“生命禁区的禁区”之称的西藏仲巴县仁多乡当校长,他说,最难的不是生存条件恶劣,却是遇到有孩子逃学。
他就是普琼,皮肤黝黑,不多说话,但待人真切。
提起仲巴县仁多乡,不少人都不愿意到那工作。仲巴县地处西藏日喀则地区最西端,与尼泊尔接壤,县城驻地海拔4772米,是日喀则地区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气候最恶劣、居住最分散、边境线最长、交通最不便、生活成本最高的纯牧业县,素有“生命禁区”的称号。而仁多乡则位于仲巴县最北部,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是“生命禁区的禁区”。普琼自到仲巴后,一直坚守在仁多乡完小的教学一线上,从没想过离开。
学校6个年级7个班,227个学生,普琼知道每一个孩子的情况,他和其他10位老师一起为实现“一个都不能少”而努力着。提起刚到学校时,曾骑摩托车追一名经常逃学的学生的经历,普琼憨憨地笑。那一次,普琼发现有孩子逃学,借来摩托车开始追,摩托车却坏在半道上,学生没追到还得去修车。普琼开始明白,只靠“逃了再追”不能解决孩子不爱来上学的问题,他亲自到孩子家先和家长聊天,再一起和孩子沟通,改变孩子的观念。不仅如此,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普琼大胆创新,加强了学生组织建设,建立完善了学生会组织,在班级管理上开展了“班干部轮换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此后,再没有学生逃学。
一切为孩子着想,是普琼15年教书育人的座右铭。普琼告诉记者,在仁多乡,很多藏民觉得把孩子送到学校,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都要学校管,一送了之。“仁多乡海拔高常年气温低,只有冬天没有夏天,每年,一年级的新生中,总会有几个家里条件较差的孩子衣服单薄不能御寒。让人心疼。”普琼看在眼里,一边去藏民家,告诉他们孩子到学校寄宿学习,父母更要多照顾孩子才能让孩子安心学习;一边召集其他老师捐款为孩子们买厚衣棉袄。还有一次,一年级的学生次旺久美因为不小心摔倒,小腿骨折。普琼背起孩子就往政府赶,孩子骨折严重必须送县里医院,乡政府派车走了一天的山路才赶到县医院,次旺久美需要住院,普琼交了医疗费后又匆匆赶回学校照顾其他的孩子们。
作为一名教师,普琼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作为一名校长,他深入掌握每个班级、每个教师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遇到教师紧缺,他还负责一个班的语文课。备课、上课、听课、测试、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还有繁杂的全校行政工作……超负荷的工作,不规律的作息,使得年轻的他身患多种疾病。有一次,他因肾结石不得不请假去看病。当时,县教育局考虑他工作以来从来没因私事请过假,再加上病情严重,因此给他批假两个月。但不到一个月,他就归校了。问他原因,憨厚的他嘿嘿一笑,只有一句话:“想孩子们了。”在他眼里,所有的学生都是他的孩子。他也正是凭着对学生无限的爱,才能十几年如一日地扎根在“生命禁区”的讲台上。
普琼的努力,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从2008年至今连续3年,不仅仁多乡完全小学被评为“仲巴县教学管理先进学校”,普琼自己也被评为“仲巴县教育工作先进个人”;2007年和2009年,普琼还分别被评为“西藏自治区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
普琼和记者说,他这次参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颁奖,到首都北京,有机会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参观,这是很多藏区人向往的事。他回去后一定会和孩子们讲他的所见所闻,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将来考北京的大学。他心里想得最多的还是他的227个孩子。
(照片为高海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