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崛起的一代

    ——记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的大学生志愿者

    作者:本报记者靳晓燕 《光明日报》( 2008年11月27日 02版)

        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

        他们的身影出现在灾区的各个角落:护理病人、搬运物资、搭建帐篷、维持秩序……

        他们的爱心播撒到人们的心间:在残垣中搜寻,转移群众,不顾安危;在废墟中穿行,抢救伤员,不知疲倦……

        他们就是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的大学生志愿者,一群坚强、高尚的年轻人!

        一

        那一刻,校园激情涌动。

        在中南大学,1万多名学生向学校提交申请,请求上一线支援灾区,希望参加支援灾区志愿队;全校350名国防生联名向军区请战,强烈要求投入抗震救灾战斗。

        在山东大学,当同学们得知赴四川抗震救灾青年医疗卫生志愿者开始报名的消息后,短短半个小时内,报名人数便超过了100人。

        那一刻,爱心无边。

        在湖南大学,地震发生17个小时后,四川地震寻亲友网”正式上线运营。针对地震后交通受阻、通讯中断,灾区内外亲人无法及时联系的问题,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以信息服务帮助受灾群众。

        在清华大学,数百名学子排成长龙为灾区献血,活动一直持续到晚上,超过500名学生自愿献血。

        在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学生通过发短信、献血、捐赠衣物、自发设置捐款箱等各种方式,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

        国家的伤痛、同胞的苦难激发了大学生前所未有的热情、勇敢、担当。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无论是到灾区,还是在校园,成为志愿者是他们共同的选择。

        “我们都是汶川人!”“我们与你们在一起!”这是大学生志愿者共同的心声。

        这是中国一群青春的面孔,让他们的师长为之骄傲,让中国为之骄傲,更让人们为之欣慰——新生的年轻一代正在崛起!

        二

        蒙祖海,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一名普通的青年志愿者。从搬运物资到做心理安抚,他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5月17日,他和27名同学主动来到成都火车东站搬运救灾物资。这一干就是五天五夜!在这5天里,平均每天休息时间不到5个小时,更别说吃饭、喝水了,连时间是几点,都忘记了!

        他们知道,成都火车东站是这次抗震救灾物资的重要中转站,来自全国各地的救灾物资从这里发送到灾区,这是一条承载着全国人民情感和希望的生命线。他们要快,快!

        作为学校赴绵阳江油抗震救灾的志愿者,5月底,蒙祖海来到了灾区。那里余震不断,唐家山堰塞湖就在绵阳附近。

        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妈妈,我没有理由不去灾区救人,如果我不能回来,会有人像我一样爱您、照顾您。我一直很难受,知道那么多的生命在那一瞬间就消逝了,那么多的孩子失去了父母,妻子失去了丈夫!我的精神痛苦到了极点!我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兑现我的承诺!

        到达灾区的第二天,他们在受灾群众安置点成立了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志愿者流动学堂。在一个简易的帐篷里,地上铺了一层塑料布,帐篷前方挂了一块小白板,就成了课堂,这也是江油灾区最早的流动学堂。就是在这样简陋的课堂里,孩子们开始逐渐远离地震带来的伤痛。在灾区,能读书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心理安慰。

        他教孩子们画画,学算术,告诉他们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渐渐地,孩子们也开始愿意和他说话了,也让他看自己的画作。孩子们的生活开始重新充满希望。

        当车驶离江油,在流动学堂学习的孩子们追着车跑了很久。在车上,他们二十多名队员不敢回头看,全都悄悄地抹着眼泪。

        三

        在抗震救灾的前线,有一抹亮丽的橄榄绿让学校师生引以为傲,那就是西南交通大学国防生救援队。这批穿着迷彩服的大学生,在接到学校广播通知后迅即集结,仅用一个多小时便进入都江堰灾区。在群众们“解放军来了”的欢呼声中,他们听出了群众的巨大期盼和信任,也获取了力量的源泉。

        在漆黑的夜里,他们手拉着手到达指定震害点开展救援。有的地方缝隙非常狭窄,他们就扔开工具用手去挖那些废墟,双手磨破了,流着血也坚持继续挖,没有一个人发出半句怨言。

        郭晨阳就是其中一员。他的家在都江堰市,那里离震中汶川县映秀镇的直线距离不到20公里。亲人会怎么样呢?

        在赶赴体育中心搭建救援帐篷的路途中,他路过外婆家的房子。原本熟悉的6层楼房已经只剩下一片废墟,他的头脑里只剩下一片空白。“那时多么希望能够停下来去看看那里发生了什么!但我是一名预备党员、一名国防生,首先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就在当天下午,他们救出了1名幸存者。看到幸存者和家人团聚的情景,他们从内心里感到欣慰。

        傍晚,他得知爷爷和外婆都在地震中遇难了。尽管泪流满面,但是他告诉自己“我是因为去救助灾区人民而没有和他们在一起,爷爷和外婆若九泉下有知,一定会为我自豪的。”

        “再小的爱乘以13亿都会汇成爱的海洋,再大的苦难除以13亿也会变得可以分担。”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所有人都行动起来了。救援的部队集聚在都江堰,许许多多素不相识的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来到都江堰,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力量。“那每时每刻、无处不在的感动让我更加坚定了做一名真正的军人的信心。”郭晨阳说。

        点滴慰藉,些许感动,都是生活中的温润土壤,大学生志愿者用他们的爱心、无私奉献传达着社会的爱意。同时,他们也被感动着,激励着。

        地震已过,爱心依然绵延。志愿精神成了这群大学生的时代符号。努力地投入,默默地工作,年轻的大学生志愿者相信他们会在这片废墟上重新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本报记者靳晓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