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随笔札记
    报 纸
    杂 志
    博览群书 2014年10月01日 星期三

    世家与市井

    陆昕 《 博览群书 》( 2014年10月01日)

        世家与市井,是个大题目,非我这篇小文章能讲清。因此我这只是随感而已,姑妄言之。

        所谓世家,无非门第,门第高贵,即为世家,子孙则称世家子弟。如汉末袁绍出身“四世三公”,晋代王、谢两大门阀士族。不过细加分析,到了近代,有个变化。即世家子弟的内容更倾向于书香门第,官宦子弟有些淡化。比如大名鼎鼎的梁启超,虽曾做过司法总长、财政总长,但仍以学者名世,后代也以学问继承家风。其实中国古代,整体来说,做官就得读书。从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到隋唐以至明清的进士,都得有几分书香。越到后来,论及某人家世,别人看重的越是后代是否还念书做学问,而不是你祖上做过几代大官。所以书香门第较之世家子弟更受时人认可。但笼统地说,社会上一般都以世家称之。

        市井,当然指普通百姓,吃饭喝水,既离不开市也少不了井。作为升斗小民,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得自己操持算计。世家子弟除非家庭败落,不用自己操心。因而就有时间读书。但对市井百姓来说,生活不仅要费尽心思,有时甚至要费尽愁肠。

        太平年代,世家子弟与市井平民一般不相交集。世家对儿女的要求大致有两点:一、读书;二、守家规。但对生活能力要求很少。市井则反过来,但这并非个人原因。因为第一,家里没书或书很少,想读也没有;第二,家长教育方式简单,对孩子没太多太细要求。生活能力则强。

        因此,一到社会上,世家出来的孩子们就显得有点傻或呆。这也并非他们的错。从父辈来说,要求他们功课好,懂礼貌、守规矩,又生怕他们到社会上学了不好的东西,因此关门闭户严加管束,造成了“傻”的后果。

        小时看过一个古代笑话,印象很深。北宋权相蔡京有天与孙辈吃饭时,忽然心血来潮,问孙子们知不知道米饭从哪儿来。一孙答:从盘子里来;一孙答:从锅里来;一孙答:从臼里来。原来这个孙子进过厨房,见过下人们舂米。蔡京不禁叹道,我的孙子们怎么都这么傻!但这傻不应归于孙子而应归于长辈。“文革”中,有一家人,父母地位很高,但被“捉将官里去”,保姆也回了乡,三个女儿饿得不行,在家吃生米。这件事曾在我们同学间广为流传,就是蔡京这事的现代版。

        由于“历史的误会”,也产生过和传统相反的“门第”。“文革”中,人人都要填出身,讲出身。三代贫下中农,三代贫农,三代赤贫,三代工人,三代苦大仇深,也是“门第”,称为“根正苗红”,有很大实际好处,如入党、提干、返城、安排工作、获得升迁,而传统世家则走到了反面。不过话又得说回来,即便在那翻天覆地的时代,人们心中仍有传统的定位。比如流行在当时青少年中用以分辨身份高低的“老兵”和“土鳖”,“大院”和“胡同”等,以及男孩子用来评价女孩子们的“婆子”和“圈子”。

        我想,从某个方面说,历史规律,四个字可以概括:河东河西。因而我们评价某人,应该就看你自己,看你现在,用不着刨祖宗。如果你不行,祖宗行,别人更觉得你不行;如果你行,祖宗不行,别人更觉得你行。可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现实是当今讲究门第之风日盛一日,不问出身,不看家世的一天,何时能到,还似遥遥无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