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飞扬
    报 纸
    杂 志
    博览群书 2011年08月07日 星期日

    独特的岛民文化

    冯基华 《 博览群书 》( 2011年08月07日)

        不言而喻,犹太文化具有极强的宗教色彩,犹太教是其内核,而犹太文化则是犹太教的外延和扩展,它吸纳了更多的社会文化元素。从犹太文化的整个历史来看,犹太人的流散生涯长达近2000年,他们在经常不断地遭受异族迫害和排斥的背景下形成了“岛民心态”和“岛民文化”(参阅冯基华著《犹太文化与以色列社会政治发展》第一章,社科文献出版社2010年10月版),而这种“岛民文化”对增强犹太民族的凝聚力、维护犹太文化的同一性起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犹太文化在与世界其它民族文化的长期冲突、融合中不断地汲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其兼具多样性。在与世界各民族的矛盾冲突中,犹太文化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在冲突碰撞中传承与发展,并给古老的犹太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对世界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众不同的犹太文化

        犹太文化有诸多与众不同之处,最为突出的是犹太教、强烈的“自我民族意识”、犹太传统节日、独特的割礼方式等。这些“犹太性”的特征对于标识犹太民族、保持犹太人之间的联系、维系犹太民族认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犹太人因独特的行为方式,也加深了与寄居地人民之间的不信任和猜忌,容易在不同族群之间引发更加激烈的冲突。

        犹太教是犹太人的单一民族宗教,它不仅是犹太人和犹太民族的精神寄托,还是连接、团结犹太人、犹太民族的心灵纽带。对于世俗的犹太人来讲,犹太教已经不再是一般宗教意义上的归属。作为犹太文化中的精髓,犹太教是具有传承意义的犹太文化的内核,世俗犹太人将其作为犹太文化的一部分加以继承。

        从公元前约1800年前后的亚伯拉罕时代到公元前516年第二圣殿重建,犹太教经历了由胚胎、诞生、成熟到最后确立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犹太人逐渐形成了对上帝以及对上帝、犹太人、救世主三者关系的认识,特别是对作为犹太教基本信条的“一神观”的认识。犹太教把众多神灵的各种自然和社会功能属性集中到一个独一无二、万能超凡的世界最高神——耶和华。耶和华被描述为最高的超自然的精神实体,自有永有,无处不在,不生不灭,全知全能,创造万物,主宰宇宙,以智慧、公正、博爱、正义和仁慈为特征。犹太人对耶和华的信仰意味着对其他神祇的排斥,既不承认,也不允许其他神祇取代或与耶和华并存。这一点与其他诸多宗教相似,即有着强烈的“排他性”。这种“排他性”表现在犹太民族意识中有很强的自我优越感,包括自认为是“上帝的特选子民”,以及对其他民族的蔑视,这也是犹太教没能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

        犹太人另一个明显的民族特征是割礼,它与中东、非洲其他民族的割礼方式不同,因为犹太人赋予了割礼一种特殊的意义——犹太族群的标识,完全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成人礼。犹太人的割礼在男婴出生后第8日进行。“上帝对亚伯拉罕说,你和你的后裔必须世世代代遵守我的约。你们所有的男子都要割礼,这就是我与你,并你的后裔所立的约,是你们所当遵守的……这样,我的约就立在你们肉体上,作永远的约。”这里明显地把“肉体的约”与文化规范的“约”联系在一起(参阅顾晓鸣著《犹太——充满悖论的文化》P17、21,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当然犹太人的割礼不仅仅是一种“肉身符码”的外在形式、标识,还通过这种标识和形式将犹太族群认同、文化传统进行传递、延续。

        犹太民族特性之所以得以保存,虽然与犹太人的民族凝聚力、犹太教的作用等不无密切关系,但是,犹太人进入大流散时期后独特的“流散形式” ——“大流散、小聚集”对维护犹太民族特性和“岛民文化”的发展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正是这种独特形式成为“岛民心态”和“岛民文化”滋生、发育、成长的重要外部条件。无论犹太聚集区还是隔都(源自意大利语,最早出现于16世纪初期,原指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后特指被分隔出来的某些街区或被限定的区域作为强迫犹太人居住的法定地区),如同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孤岛一般,不仅在形式上与外界是隔离的,其精神世界也是封闭的。这是一种纯粹犹太人的社会,从个人的衣食起居到提供公共服务的商店、礼拜会堂和社区管理机构等一应俱全,而且完全是犹太式的。“隔都”人为地将犹太人从非犹太社会中分离开来,将犹太人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使犹太人非但没有被同化,反而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使犹太民族历经劫难却顽强地生存下来。

        犹太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犹太民族在历经两千多年的大流散中,虽然身处地域不同的各民族文化的夹缝中间,却依然保持着犹太文化的同一性,在历史的变迁中虽然历尽磨难却依然顽强地生存下来并发展繁荣。其最基本、最核心的因素有两个,即宗教与种族基因。犹太教是犹太文化同一性在犹太民族精神层面上的体现;种族基因则是犹太文化同一性在生物学层面上的物化,是犹太文化的载体。此外,从对立统一原理上讲,反犹排犹是异质文化与犹太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冲突的表现,反犹排犹与犹太文化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正是反犹排犹的反作用重新唤醒犹太人的民族意识,使犹太人在长期的流散中保持了民族特性,发展、强化了“岛民心态”和“岛民文化”,并进一步催生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使之蓬勃发展,最终建立犹太国家——以色列。

        犹太文化在历经漫长历史变迁始终保持其同一性的同时也兼具多样性。犹太人流散世界各地的特殊历史背景使犹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活动无论是从深度上还是从广度上都远远超越了其他任何民族。在整个流散时期,频繁的文明交往既保证了犹太文化的传承,也丰富了犹太文化的内涵,对犹太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犹太历史充分证明了文明交往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推动力。地域性、民族性文化传统如果不能适应交往的扩展趋势,就有可能因自我封闭而消弭。在世界历史上,有许多璀璨耀眼的古代文明正是因为缺乏正常的历史交往而销声匿迹,美洲的玛雅文化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而古老的犹太文化在漫长的四千多年与异族文化的交往中,融合了古埃及法老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以及近现代西方哲学思想,并对这些文化给予了传承与发展。

        犹太文化在与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腓尼基文明及亚述文明相互碰撞与融合中,吸收了它们特有的文化元素,丰富了自身的底蕴与内涵,创造了世界上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一神教;进入大流散时期后,犹太文化与其它文化的交往更为广泛,犹太文明与希腊、罗马文明经过长期碰撞、融合与扬弃,使犹太文化发生了内在的深刻变化,犹太文化与希腊文化一起,孕育了基督教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与地中海地区,特别是在与伊比利亚半岛地区文化的交融与结合中,孕育了犹太文明中的一大瑰宝——塞法拉迪文化;在与日耳曼及斯拉夫文明的交融中产生了犹太文化的又一分支——意第绪文化。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犹太启蒙运动在犹太历史上堪称为意义深远的一次文化运动。犹太人第一次勇敢地打破民族文化的藩篱,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吸取近代科学文化的洪流之中,他们提出“重筑犹太教”、“培养科学精神”,力图使犹太文化成为一种“具有可塑性的、始终适应环境的、有机的民族文化”。这次具有现代化特色的、意义深远的思想启蒙运动促成了犹太文化与西方文化更广泛、更深入的融合与发展。近现代以来,犹太文化适应了人类现代化进程,通过对自身的调适与改造,在美洲大陆又与主体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美国犹太文化。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以色列国家的建立,犹太文化的主体又回归以色列,成为以色列国民文化的精神支柱。可见,犹太文化从最初发源到后来的历史演变,始终都在与非犹太文化的交往与碰撞中不断地丰富与发展,从而以其特有的风貌载入世界文明史册。

        不同凡响的犹太人

        古老的犹太民族创造了以《旧约圣经》和《犹太教法典》为代表的灿烂辉煌的希伯来文化,与此同时,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使犹太人生活在不同文明、宗教和民族文化的交汇处,得到多元文化的滋养。因而,犹太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一大批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思想家、科学巨匠、政界名流和工商业巨子。例如:自然科学领域的爱因斯坦、奥本海默、莱希斯坦;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马克思、斯宾诺莎、柏格森、弗洛伊德;文学、艺术领域的海涅、卡夫卡、门德尔松、鲁宾斯坦、毕加索、夏加尔等。我不想在这里开列一个伟人名录,因为实在是数不胜数。他们大多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奠基人或开拓者,他们的科学建树、作品和学术、文艺思想曾对世界文明史的各个方面产生过划时代的或革命性的影响。不仅如此,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22%是犹太人;其中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犹太学者人数占获该奖人数的1/3。许多人都不禁感慨:一个只占世界总人口0.25%的犹太民族却对世界文明和人类发展、进步做出了如此巨大贡献!

        诚然,犹太民族凭借其智慧和力量不仅对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贡献,还在弹丸之地以色列创造了人间奇迹。以色列国土狭小,资源匮缺,又没有阿拉伯国家那样丰富的石油资源,而且在建国后还打了5次中东战争,同阿拉伯国家长期处于尖锐的对抗中,并受到阿拉伯国家的经济抵制。尽管如此,以色列依然在战乱中创造了一个经济奇迹,使这块几乎是不毛之地成为中东地区最富庶的国家之一。以色列建国后人口爆增约5倍,但却成功地解决了生存问题并步入发达国家行列。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色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已超过1万美元,2009年人均GDP达到27000多美元,在中东非石油出口国中独占鳌头。以色列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事业等诸多方面的指标早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成为中东地区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社会经济体。

        最近几十年,经济学家一直尝试使用有关“人力资本”的理论来解释犹太人获得成功的秘密,特别是在商业和金融领域获得成功的秘密,但我更愿意从犹太人的流散、生存、发展的历史中探寻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岛民心态”与“岛民文化”的影响。“岛民文化”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使犹太人既具有极强的民族优越感,同时也兼具极强的自卑感和封闭性。“岛民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危机意识,危机意识可以激励一个人或一个民族奋进、拼搏的精神,起到警示和激励作用。但其同时所具有的极强的封闭性,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使犹太人不能以一种正常的心态去看待外部世界。“岛民文化”使犹太人孤立于其他民族之外,在缺少安全感的惶惶不可终日的情绪中,为了在逆境中生存,犹太人不得不全力以赴地“背水一战”。

        这种残酷的生存环境和由此产生的“岛民文化”不仅造就了犹太人拼搏、向上的精神和极强的生存能力,还影响了犹太人的金钱观和教育观。在近两千年漫长的流散过程中,犹太人作为外来客民,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和争取生的权利——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信仰的权利。犹太人每每受到异族人的驱逐和迫害时,惟有钱可以帮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释减这种压迫,甚至换取生的希望。钱在犹太生活中已不再仅仅起到买卖和交换功能,而是生成和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文化指令,并影响和决定了犹太人对钱的实际行为。因此,“犹太人视钱如命”之说就不难理解了。犹太人高度重视教育的传统也与他们的生存环境密不可分。犹太人要生存、要生活就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智慧与才干。因此,犹太人必须努力学习知识和生存技能,久而久之使犹太人的聪明和才智得到更多的历练,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在遇到合适的环境与机遇时,自然也就释放出超出常人的智慧与能量。

        犹太人把自己比喻为具有不屈不挠、顽强生存精神的“沙漠中的仙人掌”,他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他们绝不愧于这一称号。正如卡丁奈·曼宁所说,“尽管被践踏入泥,但从未与踏入的泥土融为一体”。这句话本身,不仅折射着犹太民族的不屈精神,同时也映衬出藐视其他族类的傲骨。

        诚然,犹太民族在逆境中不屈不挠、顽强生存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同时我们也期盼着犹太人摆脱“岛民文化”的羁绊,敞开心扉,融入世界大家庭,以犹太民族数千年智慧的结晶再创犹太文化的辉煌,为世界文明谱写更加灿烂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文编辑  谢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