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飞扬
    报 纸
    杂 志
    博览群书 2011年08月07日 星期日

    自古蕴含现代观念的文化

    张倩红 《 博览群书 》( 2011年08月07日)

        犹太文化是一种颇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绮丽。自其产生以来,在长达30多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面对疆域缺失、民族离散的复杂环境,基本保持了元典文化的特色,不断传承、延续,不仅成为西方文化的源头,而且至今保持着旺盛的生命活力。

        犹太文化之所以能在与异质文明的交往中一次又一次地完成调试与改造的过程而保持自我的主体特征,并在现代政治、经济及文化环境中仍然发挥其作用,除了文化自身所具有的更新机制、兼容能力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即古老的犹太传统浓缩了许多现代人所追求的思想、观念,也就是说在传统犹太教的肌体中很早就孕育了可贵的现代意识。犹太文化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对一系列现代理念的推崇与实践上,如追求自由与平等、重视生命的价值、追求此世目标的实现以及商业合理化思想等。

        选择自由和追求平等的理念

        以色列总统西蒙·佩雷斯曾说:“自由选择的观念是圣经思想对人类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从摩西出埃及到第二圣殿被毁时期,犹太历史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追求自由与解放的主旋律。犹太民族所演绎的“出埃及”的壮丽景观已被作为人类摆脱奴役、寻求自由的象征而长存于东西方的历史画卷之中;在巴勒斯坦沦于强国统治的非常时期,犹太人为反抗塞琉古、罗马帝国的压迫与控制,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为了以色列的自由”是支撑马卡比人、奋锐党人、巴尔-科赫巴起义者的坚强支柱,“宁为自由而死,不作奴隶而生”是马萨达将士们集体自杀之前留下的最后遗言。此后,在国破家亡的历史遭际面前,犹太人又竭力保存精神的火种,通过社会精英的努力而传承了民族智慧。大流散时期,对自由意志的追求与向往仍然是犹太文化传统的核心内容。

        追求平等、蔑视权威也是犹太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在犹太人的心目中上帝是基于完全平等的观念来塑造人、要求人的,人与人之间虽然存在差异,但在本体上都是平等的生灵,任何人不得凌驾于他人之上。自古以来,犹太人极力否认特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犹太人铭记撒母耳的训导,即使有幸成为国王的人,也不可压迫他人、实行专制,而要遵循神的律法,向人间播撒上帝的爱心与公义,真正成为民众的公仆。

        在王国时期,有作为的国王常常被作为民族英雄而载入史册,难能可贵的是犹太人却能以一种平常心态去看待他们的功过是非,在充分肯定其作用、歌颂其美德的同时,并不刻意掩饰他们的弱点甚至罪过,这一点在《圣经》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圣经》编纂者对参孙的胆识赞不绝口,但又指出,参孙并未脱俗,且常常违约,有很多远离神道的行为;《圣经》中的大卫王智能超人、才华横溢,作为国家的真正缔造者而名垂史册,但他又表现出许许多多的人性弱点,他曾卑劣地违背自己的诺言,并有过夺人之妻、残害无辜的可耻行为。(《撒母耳记下》第11章)可见,在《圣经》编纂者的笔下,国王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他有自己的过人之处,也有常人的弱点与过错。

        推崇集体与张扬个性的观念

        犹太民族是一个崇尚群体智慧的民族,传统的希伯来文化中有着根深蒂固的群体观念。上帝的契约不是与立法者摩西个人所立的,而是与全体以色列人立的:“摩西下山,将耶和华的命令、典章都述说与百姓听。众百姓齐声说:‘雅卫所吩咐的,我们都必遵行。’”(《出埃及记》24:3)正是这种集体意识深化了民族精神,使得犹太人始终牢记他们属于命运共同体,个体寓于群体之中,在灾难与迫害面前要依靠群体的力量共度难关。这种群体意识对于频遭流散迁徙的犹太人而言更加重要。

        在长期的离散过程中,正是这种观念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向心力,把一个失去疆域、命运多舛的民族从情感上连结在一起,从而保证了犹太精神、犹太文化和犹太民族的延续。中世纪犹太人在商业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应该归之于这种全体一致的犹太集体精神,使得他们充分利用散居在各地的同胞以开展商业;以至现代以色列国的建立,也是靠着犹太人的集体主义精神才得以在沙漠之地重建了犹太民族的新天地。

        值得一提的是,犹太人并非盲目地崇拜群体,他们从不贬低个人的价值。犹太人认为,人既然是按照上帝的形像所造,那么人的尊严自然要得以维护,任何人的生命都超然重要,别人与自己一样是构成社会的要素,那么,“人”与“己”的价值同等重要。

        希勒尔是生活于公元前后的犹太教首席拉比,负责最重要的律法裁决,拉比作品中把他描绘成一个最伟大的早期哲人。据说,耶稣基督的许多言论正是出自希勒尔之口。希勒尔对人己关系这一哲学命题也有着极为精辟的见解。据《塔木德》记载:有一天,一位异教徒来到希勒尔面前,他一只脚站立,请求希勒尔在他单脚而立的时间里把《托拉》的真谛授于他。希勒尔这样回答了他的问题:“有害于己的,勿施于同胞,此为全部《托拉》,其余皆为评注。”在此,希勒尔阐发了一个长久流传的金科玉律——“有害于己的,勿施于同胞”,这不正是中国儒家学说所崇尚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命题吗?可见,在如何处理人己关系的问题上,犹太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惊人的一致。长期以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道德准则之一,成为仁人君子为人处事的指南。

        然而在实际的运用与操作过程中,这一准则往往扬“人”而抑“己”,陷入一种约束自我、限制个性的传统文化模式之中。犹太民族早在两千年前似乎就意识到了这一准则的偏颇之处,因此,倒置命题,使之成为一种双向适用的原则:即一方面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方面则强调“人所不欲,勿施于己”。上文中提到的希勒尔不仅首倡“有害于己的,勿施同胞”,而且还大声呼吁要重视自我。他的名言是:“假如我不为己,谁会为我?假如我只为己,我是什么?假如不是现在,那是何时?”希勒尔这番富有思辨性的反诘语不仅长期流传,而且成为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座右铭。如果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智慧的话,那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人所不欲,勿施于己”的有机结合更是智慧中的智慧,是一种洋溢着思辨精神的更大的智慧。

        保持忧患与培育乐观的意识

        源远流长的反犹主义传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犹太人的忧患感与成功意识。由于反犹主义的历史几乎与犹太人的历史一样悠久,因此,犹太人在经常性的迫害和灾难中孕育了一种异常坚韧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对犹太人的生存与发展起到独特的推动作用。在犹太文化中,关于忧患有许多表达,如犹太谚语所说,“只有辗碎的葡萄才能酿出最醇的酒;只有压碎的橄榄才能榨出最好的油”。马丁·布伯也非常精辟地说:犹太民族之所以成为永恒的民族,并非由于他们被允许活下去,是因为不允许活下去。

        从很大程度上说,长期遭受反犹主义迫害的犹太民族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与他们那种乐观、坦荡的心态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有人甚至认为几千年的犹太智慧可以浓缩为一点,即乐观向上。例如,1943年华沙犹太隔都起义期间,在废墟与瓦砾之中,人们却看到许多犹太家庭围在一起共读《哈加达》,津津乐道地回顾以色列人摆脱奴役、获取自由的往事。4月30日,即暴动最猛烈的日子,一些人还聚集在地下室里,纵情地歌唱、演讲。那种情景、那种气氛使人们忘却了战争的存在,忘却了希特勒、毒气室与焚尸炉。

        犹太宗教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就是对信念的坚守与对未来的希望,从以往的经历中找到一种自信、一种超脱,把“对历史的坚守作为希望的源泉”,从而寄希望于即将来临的明天。犹太复国主义者用自己的实践验证了希望的力量可以创造历史的奇迹。以色列建国之后又把《希望之歌》作为国歌,用来激发犹太人建设新国家的民族激情。犹太思想家也认为,希望所孕育的激情与活力是犹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用苏格兰作家撒母耳·斯迈尔斯的话来说:“希望与力量同在,希望是成功之母。因为怀有强烈希望的人往往具有创造奇迹的天赋。”

        追逐盈利和施与慈善的举措

        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是人类历史上较早从事商业活动的民族之一。在希伯来人的《圣经》中不仅记载了他们的许多贸易活动,而且对贸易原则也作了一些规定。如《申命记》中强调要公平买卖,“你囊中不可有一大一小两样砝码,你家中不可有一大一小两样升斗,当用公平的砝码,公平的升斗”。《申命记》中还谈到对雇工要以诚相待,不可欺诈,“雇工人的工价,不可在你那里过夜留到早晨”。《出埃及记》对所有权及债务问题作了许多规定,如不可占有别人的财产,“人若偷牛或偷羊,无论是宰了,是卖了,他就要以五牛赔一牛,四羊赔一羊”等。犹太民族自称“契约之民”,称其宗教为“契约之宗教”,称其《圣经》为“神与以色列人的签约”。犹太教与其它宗教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强调神人之间的“约定关系”,无形的上帝实际上也是民族思想与民族意志的神圣化,上帝不仅仅是犹太之神,更是犹太之王、犹太之父。人如果信守与上帝的约便可蒙恩,毁约者就会遭到惩罚。正是在这一宗教传统的影响之下,犹太人形成了重合同、守契约的商业信誉观念。

        继《圣经》之后成书的《塔木德》对商业活动有了更为系统、更为广泛的记载,并且已经萌芽出商业合理化与规范化的思想。《塔木德》教诲人们要重视金钱、珍惜自我。《塔木德》中有许多关于钱的格言、警句,如“身体依靠心而生存,心则依靠钱包而生存”;“钱不是罪恶,也不是诅咒,它在祝福着人们”;“拥有很多财产,忧愁可能相对增加,但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忧愁更多”等等。可见,犹太人对金钱的崇拜欲极为强烈,而且在考虑钱的问题时往往表现得比别的民族更富于实利性。除了重视金钱之外,作为以色列人行为准则的《塔木德》从实用主义的立场出发,教育人们要珍惜自我的价值。

        此外,《塔木德》强调诚实无欺、公平竞争的交易原则。为了使犹太人养成诚实经商的习惯,《塔木德》对经商原则作了种种规定,如在推销手段上,禁止带有欺骗性的宣传,不能故意把奴隶打扮得年轻以获得高价;不能在家畜身上涂上颜色以蒙骗顾客;不能把旧工具翻新以取得高利等。在价格问题上,注重保护买方利益。当时商品没有统一的价格,成交价主要靠双方讨价还价,但要求价格差价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在计量手段上,《塔木德》力求公正,如作为量器的瓶子,底部不能有残留;砝码的底部要保持清洁以保证分量的准足等。在世界上大多数居民尚处于农耕社会时期时,《塔木德》就已在很大程度上向犹太人灌输正当利润、公平价格、合理竞争等现代商业法规的基本概念,并开始把道德准则融于商业精神之中,这足以表现出犹太民族的先见之明。渗透于《塔木德》中的商业观念,自然会影响到犹太人的思想与行为,培养了他们的商业意识。

        与追逐盈利同等重要甚至更加神圣的理念就是犹太文化强调乐善好施的精神。由此,犹太人不仅是最为精明的商业民族,而且也是最为慷慨的慈善民族。《圣经》中屡屡强调“公义”,并以此为尊荣、高尚:“追求公义仁慈的,就寻得生命、公义和尊荣。”(《箴言》21:20—21)慈善不仅是一种个人的选择,更是一项神圣的指令。犹太文化理想中的弥赛亚国度即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贫困的公义世界。

        公义慈善的传统在《塔木德》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凸显。《塔木德》强调世界的根本就在于此,世界立于三大支柱之上:学习、祈祷与慈善。慈善使犹太群体内部关系得以缓和,从而在流散与迫害的外部环境中维持了极强的民族凝聚力。这种精神一直延及现代,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为了犹太国家的事业纷纷慷慨解囊,可以说,没有全世界犹太人的赞助,犹太复国主义几乎不可能取得成功。这也正是犹太文化在遭受外部世界频繁而强烈的打击迫害时依然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坚守传统与时刻求新的意志

        尽管许多现代主义者常常把传统视为现代性的对立物,但现在依然存活在“过去的掌心”之中。犹太人始终坚持自身的文化传统,这使之得以在磨砺迫害中保持了民族特性、延续了民族文化、传递了民族精神。现代犹太文化中依然保留了大量的犹太传统,因为犹太传统是他们认同之根、身份之源。现代以色列国的建立,就是一个借助传统力量复兴民族的典型例子。所谓的“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也译作锡安主义)就是回归锡安,而锡安正是犹太传统中指代古老民族家园的历史名称和文化意象。正是在犹太传统的感召下,犹太复国主义才在短期内实现了复国的现代奇迹。

        综观犹太历史与文化演变历程,勇于创新与坚守传统一样,是犹太民族不朽的精神动力。关于创新的理念,犹太人凝练出了很多智慧名言,如“在生命的演奏会上,没有人能得到一张现成的节目单”、“精神创造奇迹”、“观念改变世界”等。在犹太民族长达数千年的履历表上,不管是在历史的高潮期,还是国破家亡、圣殿被毁、流落他乡的受难期,犹太人总是表现出出色的创新品质。首创一神教、建构古典伦理、创新资本经营模式、诺贝尔奖神话、以色列国家的创新奇迹等无不体现出这一点。

        而犹太人的创新动力正是源自犹太文化的滋养与孕育。自古以来,犹太文化就鼓励人们勇于“挑战被接受的观念”,赞赏标新立异。正如犹太格言所说的:“自己不去思考和判断,就是把自己的脑袋交给了别人去看管。”《塔木德》上也有这样的箴言:“假如所有的人都向同一个方向走,这个世界必将倾覆。”正是处于这样的文化背景,犹太人把“崇尚个性,鼓励创造”作为重要的教育理念,从小就要求孩子要学会提问与表达、善于逆向思考、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并培养延后享受的观念。其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成功动机、锻造鲜明的个性特征。据说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曾不无感慨地对时任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说:“当一亿七千万人口的总统真难。”本-古里安的回答是:“当两百万个总理的总理更难。”

        总之,丰厚的传统文化与独特的经历,塑造了犹太民族的个性,也磨砺了他们精神意志。正如丽莎·吉斯特在《宗教与财富》一文中所说的:“犹太教中传统的力量比其他任何宗教都要强大,这些传统本身就赋予了个人某些特点,比如强烈的自信心、对于学习的热爱、对于神的敬畏、强烈的社群归属感……所有这些几乎构成了人类竞技场中获得成功的天然基础。”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本文编辑 谢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