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书人茶座
    报 纸
    杂 志
    博览群书 2010年09月07日 星期二

    书札的作伪及辨伪

    方继孝 《 博览群书 》( 2010年09月07日)

        以营利为目的名人书札造假,出现得很晚,近些年见到的清以后名家书札赝品,一般以书画家的居多;即使是文人骚客,多半也以书画名世,近代的如刘墉、林则徐等;现代的则有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以及黄胄、丰子恺等。近年来的一些名家书画、书札展览中,常有伪品出现,贻误后人。实际上,造假者是把书画名家的书札作品作为书法作品仿制的。正是因为名人书札的投资潜力大,市场上的赝品也不断冒出,近些年来更有甚嚣尘上的趋势。  

        名家书札的收藏,作为一项收藏门类,得到追捧,是这十几年来的事情。之前,由于专门收藏名人书札的人甚少,因此书札的市场价格很低,几乎没有赝品。我曾在那个时期买过很多名人书札,一封大名头的超过千元的极少。记得我买到两通沈钧儒先生的毛笔书札,才花了几百元。我在潘家园地摊上,买到清朝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书札两通三页,小贩开价500元。一次参加完中国书店的书刊资料拍卖会,与好友谢其章等人漫步于中国书店,看到在书店的一个角落的柜台里摆放着一些清末名人的书札。其中有曾任京师大学堂文科监督孙雄的书札二页,“五四”运动中与曹汝霖、章宗祥同被斥为卖国贼的陆宗舆的两通书札,曾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清末古文家吴汝纶之子吴闿生的书札两页,曾编著《延吉边务报告书》证明延吉自古为中国领土、后因反对袁世凯而被暗杀的吴禄贞信札等。这些书札明码标价:300元一页。我按页买了20多页,花了6000元,搁到现今连一通刘春霖的书札都买不下来。那时候,拍卖会上书札的价位也不高。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中国嘉德的古籍善本拍卖会上,先后拍到过杨守敬的信札册页,四通7页,含佣金也不到4000元。

        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许多投资者把目光转入艺术品市场,书画市场一度火爆,本来并不太引人注意的名人书札也开始走俏起来。与此同时,一些人为了牟取暴利,开始制造了大量名家书札赝品。起初那些制假贩假者,“犹抱琵琶半遮面”,一般不轻易兜售书札赝品。前些年,我曾经接触过几个时常卖一些假书札的小贩,他们一般不把假书札卖给熟人和老主顾。按他们的说法,假货是糊弄没有眼力、但兜里有几个闲钱的“傻冒儿”。其中最可恶的有三二人,六亲不认,专门杀熟。有时是自己制造赝品,有时是从一些缺乏操守的三四流的书画家那里进“货”。他们会精心设计圈套,一步一步地引诱那些热衷于书札收藏的人,或者刚出道不久的小商小贩钻进去;只要你一时看不出他卖的是假货,他就狠狠地“宰”你一“刀”。

        我有过被打过多年交道、成交了不少生意的小贩“蒙”过的经历。那一次,我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转了一天,没买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天擦黑儿的时候,从市场往外走时经过两个和我非常熟悉的小贩的地摊儿。其中一个问:“有两封钱锺书的信,要么?”言毕,就手递过来。一是过于相信他们,二是天黑了看不清,只觉得字迹有些生硬。问了句多少钱,答云:两通1000元。那时候,根据钱先生的小说《围城》改编的电视剧热播不久,他的墨宝自然也是抢手货。虽然心存疑虑,还是掏钱买下了。上了出租车,心里没准儿,于是我让司机打开灯,借着灯光仔细审视,直觉告诉我是伪造的。事不迟疑,我立即让出租车往回返,正好那两人刚收完摊儿要走。我把“钱”的书札递给了其中一个人。很知趣,二话没说把款还给了我。他们解释说,这两通“钱”的书札是刚从别人手里买到的,还没来得及细看,确实不知道有问题。我认识这两人时,他们刚从外地乡下进京,还是很朴实的,做生意也算“仁义”,轻易不卖给熟人假货。到了后来,就只认钱了。由于这两人经常合伙变着法儿蒙人,口碑越来越不好,圈子里称他俩为“哼哈二将”。有意思的是,大概过了一年,在中国嘉德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位热衷名家书信收藏的东北籍朋友送给我一册他编辑的《名人手迹》。随便翻了翻,我发现当初退还给“哼哈二将”的两通“钱锺书书札”的其中一通,被收录在这册“手迹”里。

        还有一类的贩假者,他们不像“哼哈二将”那样,假话连篇,编造出故事硬是往你脑袋里灌。这类卖假者给你看的东西,一般都是名头大、不多见的稀罕物。卖时,他不多说话,不说东西真还是假,全凭买者的眼力。当然,即使买假了,也不会退货。

        辨别书札的真伪并不难,最关键处,是要熟悉书札作者的用笔风格,也就是说,要熟悉书札作者的“字”!名人写字,有各自用笔的风格。如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罗振玉的书札几乎都是行书体,字体狭长,高博典雅,又颇具金石味。从用笔和字体上鉴别真伪,有几点一定要注意:一是从书札通篇整体上观察。书札写作行书或行草居多,运笔笔速较快,作品整体气韵贯通。而制假者制造的书札,只能做到字体摹仿相似,但整体上不可能行笔匀速流畅,会出现断笔、拘谨、呆板等破绽。加上造假者大多功力有限,时有败笔、弱笔以及俗笔等现象出现。二是从墨气上鉴别。仿品墨气浮,有明显的光泽,甚至还带有墨香味。旧作墨气沉,随着年代的推移,越久远则越深沉,且无光泽,有明显的陈旧感。三是看有无错字、别字。如果我们鉴别的是一位晚清或民国时期具有很高知名度的文人书札,里面出现不少错别字,或者发现较多文字为只有新中国文字改革后才有的简化字,不用问,必是赝品无疑。

        其他鉴别依据尚有信札的来源,或为出处。这是鉴别书札真伪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如果是来自收藏大家的藏品,或者出自作者与出版社相互往来的信函并附有签发单,或出自文化事业单位大清理时处理的文牍,或出自文化名人晚辈之手的著名文化人与同时期知名人士的来往信件等,来源相对可靠,可信度也比较高。如我许多年前遇到的著名学者陈梦家先生旧藏的近百通友人书札,虽然内中有些是我从未见过笔迹的文人手札,但我依然全部收集入箧,后来经鉴定无一不真。此外,带实寄封的信件,封面上的邮票、邮戳及人名,可以同信件本身印证,这也是比较重要的辨别真伪的依据。

        不过,鉴别书札真赝,不能完全照搬上述的“理论”。如前述出自作者与出版社相互往来的信函并附有签发单,或出自文化事业单位大清理时处理的成批文牍,或出自文化名人晚辈之手的著名文化人与同时期知名人士的来往信件等,按理说应该不会出现赝品,但是现在的贩假者,就是掌握了收藏者的这种心理,采用“偷梁换柱”的方法,蒙骗购买者。

        我曾经就名家书信造假的问题,与朋友探讨过。据他们掌握的造假的方式方法,大致这么几种。一,信封是原有的,而信封里边的信是伪造的。这种造假,大多以伪造现当代名人的书信为主。近些年,这种“东西”不仅在旧货市场上出现过,拍场上也屡见不鲜了。我在旧书摊上见到过一封姚雪垠的信,信封的确是姚先生书写的,抽出信封里的信一看,原来是根据我曾经发表过的姚先生的信临写的,真迹仍在我家里。这个是“李鬼”无疑!二,信封和信笺是老的,一般为某人专用笺或某人曾供职过的大学、研究所等专用信封和信笺,而字是新写作旧的,造假者利用这些专用封、笺来摹仿名人的手迹。我在一个旧书网上,见到许多伪造的名人书札,其中一通伪造的著名科学家吴有训先生的书札,封及笺纸都是老的,而信封和信纸上的字是伪造的。所幸的是,这通伪造的书札并没有人购买。三,造假者参照某个名人遗迹出版物造假。内容是真的,而字是摹仿的。我见过不少这样的假信,其中有的还被收录进所谓的“二十世纪某大学教授学者墨迹”一类的图录中,真是误人子弟。这类造假者,还真是动了脑筋。如果你一时看不到真迹,还真不容易被识破。

        2004年,我与人合编过一本《字字珍藏》的小册子,里面收录了我们珍藏的115通名人书信。结果书出来后不久,不仅在北京的旧书市场出现了抄袭伪造的赝品,上海、天津、武汉、沈阳等地的文化市场都有赝品问世。最近,我还发现一些旧书网站上接二连三地有人在网上热卖以《字字珍藏》所录书札为母本而伪造出来的赝品。我在这家旧书网看到的有符定一、蔡元培、易培基、周作人、梁漱溟、丰子恺。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字字珍藏》中收录的郭沫若先生写给尹达先生的信,原本没有信封,造假者居然臆造出实寄封。买者问其“保真否?”贩卖者理直气壮答:“带实寄封能有假?”最终,这件破绽百出的书札被高价卖出。

        常有同事和朋友拿来一些从网上买来的杂七杂八的“艺术品”让我鉴定。很遗憾,我看到的大多为赝品。书札就不用说了,他们带给我看的现今比较热门的“签名本”几乎都是伪造的。为什么会上当呢?原因很简单,一是网上的东西,你看到的是图,和实物是有很大差距的。比如,木板水印书画,勾填、描摹的书画信札等,仅看网上的图片是不好定夺的;再加上卖者会编造出诱人的解说词,很容易上当受骗。因此,网上购买价格昂贵的名家书信、签名本等,要慎之又慎。

        再来说说克隆技术在书信造假方面的应用。有的出版社常把一些作者的来信连同信件处置单一通扔掉。有些专门“吃”出版社的小贩,买到后(一般按旧报纸价论公斤买),把名头大的作者的信请人“克隆”后,把“克隆”的假信,用原来的曲别针或大头针,再重新别在那个信件处置单上,然后,“一窝儿”卖出去。当然,这些东西,只能卖给那些喜欢玩儿、但眼力差的人。至于那些真的书札,小贩一定会主动卖给眼力好的、又能给出好价的真正藏家。为了迷惑买家,那些贩卖赝品书札的小贩,会把制造出来的某名人的所谓书札、手稿一类的东西,故意撕成碎片儿,或揉成“团儿”以造成某名人家里丢弃出来的东西的假象。有时,也会将一些原本真的书札、手稿与赝品同时撕坏,混在一起出售。这种“撕、揉”术,一般会和上述的“克隆、掺假”术混着用。这一阴损的烂招儿,即使眼力很好的买家,也容易上当。

        如同书画作品有代笔一样,一些名家书信亦有代笔现象。不过书画以及书信的代笔,同完全造假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有些书画作品虽然是别人代写的,不是本人的亲笔,却是经过本人同意的,印章也是真的。有些绘画虽然别人画了一部分或画了全部,但款或印却是本人书写或钤盖的。这样的书画可以说是真假参半,虽逊于真迹,但同完全作伪毕竟又略高一筹。但托他人代作书画,落上自己的真款、印章,弄得真假难分,原作、代笔混淆,也应视为一种作假现象。书信的代笔多出现于社会地位较高、名气很大的文化名人,或一些著名书画家,再有的就是年老或患病者。他们往往困于应酬或疾病所致,就请秘书、学生、朋友乃至亲属代笔。明清至民国、现代,画家方面,代笔画最多的有王时敏、王鉴、王原祁、蒋廷锡、董邦达、钱维城、邹一桂、金农等,书法方面当推乾隆皇帝了。另外王士祯、袁枚、纪昀以及张之洞、康有为、于右任等社会名流,不仅书法由人代笔,甚至有不少书信也是由人代写的。陈寅恪晚年因患眼疾,近乎失明,他的书信、文稿大都是他的夫人写的,最近拍场上所见大都系陈先生夫人唐筼代笔,但价格不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