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
紫禁城即北京故宫,建于公元1406—1420年,是中国明(1368—1644年)、清(1644—1911年)两朝的皇宫。作为我国古代皇家宫殿发展史上现存的唯一完整实例和最高典范,以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中国首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1925年,“故宫博物院”匾额被挂上紫禁城的城门,这座昔日皇家宫殿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型公共博物馆,紫禁城的故事翻开了新的篇章。2025年,故宫博物院走过了100年的光辉历程,100年来几代故宫人,通过历史学、艺术学、建筑学、考古学、博物馆学等多个学科出发,在紫禁城72万平方米的版图上,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重新审视着这座历经沧桑的皇家宫殿,为600年的故宫重新解码,积累了说不尽、道不完的丰硕成果。
在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际,曾经的故宫人,上海大学段勇教授推出了他的新书《说不尽的紫禁城》,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再一次破解紫禁城这座600年宫殿的文明密码。段勇教授曾于2003年至2010年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多次以“说不尽的紫禁城,道不完的故宫博物院”为题做讲座。2006年他在三秦出版社出版《明清皇宫紫禁城》一书,作为该社“中国的世界遗产”丛书之一。这次在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之际重新修订,由故宫出版社出版,书名改为《说不尽的紫禁城》。本书让紫禁城的建筑、典籍、文物乃至花草树木开口诉说600年故宫曾经的恢弘壮美与历史变迁,引领读者以全景的视角畅游紫禁城,穿越历史的时空,探寻皇宫的秘密。
在作者笔下,紫禁城不再是冰冷的建筑群,而是跃动着华夏文明基因的有机生命体。书中系统描述了紫禁城的地理环境、营建过程以及布局、工匠、材料乃至其背后的儒家礼制、阴阳、五行、八卦等思想内涵。特别是对于“前朝后寝”“左祖右社”格局的阐释,揭开了传统礼制建筑的密码,正如作者所说:紫禁城与中国历代皇宫建筑一脉相承,是我国封建社会皇宫建筑、皇权思想、皇朝礼制发展到巅峰时代的杰作,它大到形制、布局,小到材料、色彩,无不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智慧,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皇宫文化的集大成者。
作者以史家眼光重新审视宫墙内的历史现场,将紫禁城的重重宫殿转化为解读历史的关键符码。特别是书中深入挖掘了明朝紫禁城的史料,注重两代宫廷史间的传承嬗变,对明清两代491年宫廷史中的宫殿建筑、典章制度、宫规习俗都进行了详细介绍,突破传统叙事框架,在宫堂殿宇之间打捞出被历史被遮蔽的细节。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下的秘密立储匣,不仅是皇权传承的见证,更是宗法制度与政治权谋碰撞的场域;军机处值房低矮的屋檐,折射出清代中枢权力运作的隐秘特质;保和殿北面“云龙阶石”,揭示了明代建筑工匠惊人工程水平;太和殿三层藻井中的“轩辕镜”,见证着明清皇室对于真命天子“揭露和惩治篡逆者、分辨朝臣百官忠奸”的美好期许。书中对于“壬寅宫变”“梃击案”等历史谜题的再解读,展现出空间考古学的独特魅力。
作者还以国际化的视角,注重对于紫禁城文化遗产价值的深度阐释与解码。书中系统阐释了在明清朝贡贸易体制下,海外方物源源不断进入宫内,不仅彰显中华文明的包容气度,更暗含文明互鉴的历史逻辑:朝鲜的高丽纸、日本的折扇以及来自西洋的钟表、乐器、玩具等与文渊阁《四库全书》形成了奇妙对话,印证着“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双向流动。
一座紫禁城,岂止明清史。中华古文化,皇宫叹观止。当21世纪的晨光照耀在紫禁城的琉璃瓦顶上,600年故宫在历史长河中投下的倒影愈发深邃。《说不尽的紫禁城》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对往昔的追忆,更是面向未来的文明思考。段勇教授以紫禁城600年的历史为镜,映照出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太和殿的巍峨中看见“致中和”的哲学智慧,在文渊阁的藏书楼里触摸“斯文在兹”的文化自觉,在红墙黄瓦间领悟“生生不息”的文明韧性。故宫早已超越物质存在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段勇教授的这部著作,无疑为我们读懂故宫、读懂历史、读懂中国提供了一把珍贵的钥匙。正如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所说的:“故宫文化的这种整体性、丰富性,使故宫成为取之不竭的文化宝藏。保护故宫及其藏品,就是保持我们与历代圣贤联系沟通的渠道,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