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辉
郭保林新出版的诗集《在时间的旷野上:致敬黄河》(以下简称《致敬黄河》)聚焦黄河三角洲,广绘自然之美,深描生命之思,为心灵寻找诗意的栖居之所。诗集语言清朗、情感真挚、哲思隽永,妙语佳句,俯仰皆是,带领读者踏上阅美黄河生态、追寻生命奥秘的澡雪之旅,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诗歌佳作。
海德格尔所称誉的“诗意的栖居”就是指“诗的境界”“自由的境界”,实际上是“自然的境界”。郭保林远离熙攘繁华的城市,深入荒原林莽,走近河海水泊,在“没有规矩”却自然有序的生命大舞台上,以赤子之心捕捉生命自由的脉动,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生命本真的模样,描绘出纯粹热烈的生命图景。
在清幽旷阔的自然天地里,远离尘嚣,不染纤尘,生命毫无保留地展现着最灵动、美好的姿态。“一朵白云轻轻头顶飘过,云影惹得蝌蚪们追逐嬉戏”,在《情绪饱满的土地》中,郭保林以人拟物,激活了天与地的互动,云朵映入水中作为梦幻的玩伴,池塘化为奇迹的游乐场,蝌蚪追逐嬉戏其间,不知疲倦。云影和蝌蚪,一静一动,一幻一实,相映成趣,重现了充满好奇与无限可能的纯真童年现场,唤醒了读者生命最初的惊异感。
一首诗必然蕴含着诗人的哲学。诗集《致敬黄河》不仅诗意葱笼,“诗风清正”而且富有哲思。
郭保林善于在诗意空间中融入真切的哲理,他的诗不仅通往纯净本真的生命诗境,还直抵困厄与尊严的生命辩证法。生命的无助源于自身的有限性,浩瀚的宇宙和无穷的时间,无不昭示着个体如一粒尘埃微不足道,转瞬即逝。郭保林对准生命裂隙中的个体,以空间化的方式定格景与情,把时间脉络压缩至当下的一瞬,在广袤的天地间放大个体的困厄、残缺和渺小,孱弱的树、丧偶的黑天鹅、烈风下的杂草、荒原上的黑麦草、饱受冲刷的黄河石、盐碱地上的菖蒲红蓼……精准地解剖生命的奥秘。
郭保林钟情那些逆境中顽强生长的生命奇迹。在他的笔下,困厄是生命的旅伴,孤独是自省的舞台,抗击是尊严的代言。在《一棵树》中,当飘飘苒苒的春风绿叶与酷暑寒冬在诗行间对峙,我们窥见了困厄与生命如影相随的生存图景,正是命运多舛与抗击苦难的隐秘和弦奏响了生命的交响,“在黄河之滨,一棵树/醉倒一部森林的历史”,个体的经验上升为普遍的生命哲学,生命的伟大不在于广度而在于其强度。在《与野豌豆的对话中》,郭保林将草木疾风、薇、我与野豌豆交错成三条线索,折射出多维的生存光谱。我与野豌豆的对话则将生命引入人的视域,“黄河和大野的气息/赋予我们生命的力量”,野豌豆没有迷失在草木丛众中,不似黄蒿主动弯腰仄伏,它的坚韧是主动的精神选择,“依然保持着《诗经》里的姿势”,维护了生命的品格与尊严。野豌豆成为联结物与人、古与今的精神坐标,它的力量不仅来自河野的馈赠,还得益于历史润泽,这场文化寻根之旅也为现代人抵御生命和精神的荒芜提供了诗意方案。
为写《致敬黄河》集,作者多次到黄河三角洲采风、采访,深入生活,对人物、对自然都做细腻的观察,深切思考。整部诗集散发着阳光和风的气息,夜晚和清晨的光泽,秋天和夏天的光彩,花草树木的芳菲,还有水和鱼虾的腥气。他写河流,写荒原,写湿地,写大海,写滩涂,写田野,写庄稼,写风霜雨雪……生动、真挚、亲切。文学创作要“法自然、师造化”“参化育”“尽美意”,这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他的文字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生命的关怀,充满了人文温度。郭保林通过一幅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引导人们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与生命的关系,启发人们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地。总之,《在时间的旷野上:致敬黄河》为当代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堪称心灵与自然对话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