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5年03月12日 星期三

    写书店的文章,在展现书店之余,也可以以小见大,写出岁月流转,山河春秋。

    书店里的山河春秋

    《 中华读书报 》( 2025年03月12日   11 版)

        《逛书店:从北京到巴黎》,杨小洲著,商务印书馆2024年12月出版,68.00元

      ■牧云

      书店是一个不受物理空间限制的交流所在,翻开一本书,阅读一段文字,欣赏书架上的封面,看看色彩与设计,你就开始了与书和作者的交流,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文本的开放性决定了每个人的交流和体验都是独特的,不同的人看一本书,哪怕只是浏览、或者匆匆瞥一下书的外观,所得的观感都有所差异。我们爱书,乐于逛书店,在热爱的共识之下,又有别具特色的个人体验,而这种对书店和书的体验一旦诉诸文字,常常使阅读者借助他人的视觉和体验,对自己司空见惯的眼前风物获得一些新的认识,实现书中所言的“通过别人间接地生活”,借别人的游历和见闻,满足自己的所欲所求。

      《逛书店:从北京到巴黎》是一本带有浓厚个人感受和主观性的书,作者杨小洲在《伦敦的书店》出版时曾在后记里说,要有巴黎的书店与之配成双,睽违九年才用“从北京到巴黎”来诠释书店的“双城记”,正巧也是中国与法国建交60周年的双喜日,这样一个跨度,时间和地理距离都在东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展开,用书店作为城市与城市的文化对比,用逛书店这样的形式,表达各自的文化异同,是很有趣的构想。

      这已是作者关于书店漫游和漫谈这一类型所著的第三本书。在北京和巴黎各选十家书店,一路走来,逛书店,谈掌故,聊书人,讲书话,撷珠探骊,含英咀华,并不纯然是书店指南或地图之类的实用作品,带有人文思考和关于书籍历史的回望,也有作者徘徊书店的见闻和感受。紫禁城的烟云,塞纳河的流波,古色古香的中国线装书,烫金错彩的欧洲珍版书,各自精彩又相互映照。最令人惊喜的是,作者在巴黎书店的收获:买到传说中的摇篮本,还有梦寐以求的阿尔定版书,这是值得大写的藏书,也是令人羡慕的斩获。如同书店的意义超越其物理空间,作者在书中呈现的内容虽始于书店,却见诸更远更深的层面,围绕书店展开的掌故和轶事,是向历史深处纵向挖掘的结果,很多事情,当时只道是寻常,而经过时间沉淀,遂展现为人类固有的文明进步的印记,甚至成为里程碑。

      作者以人文和藏书家的角度写出《逛书店》和《伦敦的书店》之后,再度出版《逛书店:从北京到巴黎》,这种极具语言魅力和人文思考的逛书店文章,是杨小洲特有的写作方式,也是杨小洲以人文眼光不断探寻文化的承载,以及文化随时光流淌在书店呈现的传递与漂流,那些他在书店所思所想,所得所感,通过文字点滴成墨,铺展开来。他的逛书店所得,写得有趣:“到书店去看别人的文章,除去聊以自娱,也可以就便发发牢骚,或者干脆鄙视一下瞧不上眼的作者,肆意地暗骂几句,借机排解人生需要释放的情绪也是书店里惯常所见。”又云:“虽然我们知道许多作家喜欢醉醺醺地写作,却鲜见有酒鬼泡在书店里,或许书店不是酒后可以消遣的地方,按说喝酒的豪迈本与书店的静谧不相关联,但爱书的人爱酒却是常见,若是到书店或图书馆去尽兴撒个野,本也是性情之事,然而现实里很少遇见。”这种独特的书店感想,将作者的个性展露出来,尤其作者几次描写书店咖啡的文字,读来如有余香,“书店里提供咖啡却不卖烟酒,从未见过书店与小酒馆联系在一起,或者在书店的地上躺着一个烂醉如泥的人”。读者在这样的文字里,自当会心一笑。

      作者个人与书店的交集,则是一种空间上拓展的结果,漫游的同时,也在漫谈。比如他在谈王府井新华书店的时候,会加入自己所了解的古登堡的印刷术,在写三联书店的时候,插入与沈昌文的交往点滴,而模范书局一文,既可当作一家书店的叙述,也可当作对书店老板个人的追忆。这种个性化叙事的好处,就是在静止的书店中因“我”的存在而产生流动感,并产生了作者的个人视角。在作者眼里,书店虽然也是经商做生意的所在,却有另外一层文化意义,并被赋予一种情怀的色彩。对爱书人和读者来说,书店在其生活中有着独特的记忆和体验,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缘分。与别的熙来攘往、热闹繁华的商铺不同,书店总是安安静静的,人们来到这里,会不由自主放慢脚步,放低声音,就连翻书都是小心翼翼。面对书籍,总会产生一种与其他商品不同的肃然起敬的感觉。而逛书店的乐趣也会突破有限的空间限制,延展至更大的时间和空间中。豪尔赫·卡里翁在其《书店漫游》中认为,每一家书店都是这个世界的缩小体,他认为把处在不同国家、说着不同语言的人联系起来的不是一条条空中航路,而是书店里那些摆满书籍的长廊。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个性和差异化才是区别于他人的独立存在。我们阅读一本书,总希望从书中找寻自己的愿望,与阅读一般的游记的有趣区别,在于如何讲述历史与之相关的故事,作者将一个藏书、读书、做书的人眼中所看到的书店。书店本在那里,但在书店里看到什么,并由此生发的心情,以及用什么样的文字记录,都是极具主观色彩的,既然书店在它的物理空间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文化空间和意义空间,那么写书店的文章,在展现书店之余,也可以以小见大,写出岁月流转,山河春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