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萌
“白衣天使”在大众的眼里是美丽而神圣的职业,但在一个医者眼中绝不仅仅如此。穿上这身白衣,就意味着无论身尊还是位低,我们都要以救死扶伤为首任和己任;无论我们多么地见惯生、死、伤、离,都要保持一个初心——感受病患的感受。它还意味着无论我们如何学习专业知识,仍总是有无数的疑难杂症。走进这个职业,会让人时刻处于兴奋与悲伤、紧张与忙碌的交替漩涡中直到精疲力竭,但更神奇的是,每天竟能从患者的简单的一句话中获得满满的成就感——“谢谢您啊,大夫!”我从未后悔选择了这个职业,同样我也非常感谢让我选择它的另一个职业——法医。
近日,在闲暇之余我无意间发现了《大法医》这本书,也是因为职业的关系吧,只要是和医学相关内容都会想了解一二,尤其是法医学。说起法医学,人们首先想到的词汇恐怕就是:恐怖、恶心、犯罪。但我想说,法医学作为人类医学的分支,是一个强大而神秘的学科。虽然法医学并不能直接告诉我们受害者的姓名,但无论是从陈年的尸骨还是一个小小的伤疤,法医都不需要人为的陈述只依靠客观存在的事实,就可以还原案件的诸多细节,如受害者的性别、年龄、种族,被迫害的方式、工具,乃至凶手的体型、使用的是左手还是右手等。《大法医》就是一本法医实录式的书籍,本书的作者比尔·巴斯博士正是法医科学界的传奇和法医人类学的奠基者,他一生致力于人骨的研究,他曾经参与数百案件,从小镇镇长办公室到美国联邦调查局都曾有他忙碌的身影。他一生培养了众多法医人类学家,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专门研究尸体腐烂的实验室:美国田纳西大学人类学研究场。当然,法医学也不是独立存在的,“我在事业生涯中学到的重要课题之一是,伸张正义要靠团队努力。”这是比尔博士在本书中说到的一句话,通过这本书,比尔博士把我引入到真实的法医世界中,他的工作精神和对待事业的态度为我的职业道路开启了一道亮光。
书的开篇迎接我的就是著名的田纳西大学的法医人类学研究场“人体农场”,这里的主人也正是这本书的主人公——人类遗骨。“人体农场”的建立源于人类最基本的诉求,即对知识的渴望与探索。早在1971年,比尔博士发现,由于气候、降水量等暴露的环境因素不同,尸体的变化是有巨大差别的。所以在1980年,比尔博士决定在田纳西大学附近选择一处安静且宽敞的地方,摆放几具尸体,用于长期记录死后人体腐败的顺序和时间,用于补充自己的知识。“人体农场”的研究最初只想回答一些基本的问题,如人体死后,手臂多久会脱落、颅骨什么时候开始外露等。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得出死后腐败的时间表和数学公式,根据尸体发现前数日或数周的气温记录,也就是日均积温值(ADD)就可以准确地估算出死亡时间。科学的发现都是艰苦的积累过程,这里的研究也是如此。“人体农场”伴随着对尸骨变化的研究,同时还获得了数千种不同种族的人类骸骨尺寸,建立了“法医人类学数据库”。比尔博士在“人体农场”的工作中,始终坚持亲身研究,在尸体旁一蹲就是几个小时,一边驱赶着企图在他身上产卵的苍蝇,一边记录着都有哪些昆虫来进食,何时出现又停留多久,并由此为《法医昆虫学》开启了先河。
当然,正如人类医学的研究一样,有了研究者自然也少不了被研究者——人类自身。“人体农场”起初可供研究的遗体很少,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人们对于这一研究也越来越感兴趣并表示支持。到2007年时,这里平均每3天就会增加一具捐献的尸体,当年仅仅16平方英尺的陈列场摇身一变成为足足3英亩的“农场”,成为享誉世界的法医学鉴识资料库,如今,这里已成为真正的“人体农场”。比尔博士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全情投入到人类法医科学的研究中。
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小细节,1981年5月,比尔博士和他的同事收到第一具供研究用的捐献遗体时,为了防止捐献者的身份曝光,他们便已制定了一套编号系统,研究报告上只提供编号而无姓名。这一举动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为医学事业贡献者的认可。他及他的同事们在“人体农场”中对已故死者的尊重,对从事工作的精益求精,对法医事业的坚持和兢兢贡献对我启示良多,作为医务工作者的我更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这种尊重并保守患者的隐私,忠于并精于本职工作的态度,更要学习像“人体农场”这种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的工作态度,更要集合临床思维和科学家的头脑以及实干家的行动力实施开来。
全书通过大大小小13个案件向我们展示了骨头的奥秘,并印证了在身份鉴定中,DNA鉴定绝非唯一有效的技术。在书中,我一步步跟随着比尔博士走进三千年前的哈森卢古堡,探究当时古战士的身体特征;或是从烟蒂上寻找犯罪嫌疑人的咬痕;亦或是走进爆炸后的全美曾经最大非法烟火工厂辨别、组合十余具零散遗体等等。在这些案件中,一块骨头和一颗牙齿都可以如此重要。
“实践出真知”可谓是至理名言,用到生命医学的研究更是如此。“人体农场”的存在本质也在于此。哈森卢古堡位于索尔杜兹河流域的原始村落边,在鉴定哈森卢古堡的千年前遗骨时,比尔博士和他的同事们挖掘了百余个当地墓穴,采集并了解古战士的骨骼特征,并花费几天时间随机在哈森卢测量当地居民的体貌特征数据,并最终确认了千年遗骨的守卫和士兵身份。比尔博士的“骨伤自学速成课”也正是来自13个暑假挖掘并检查的数千具阿里兰卡拉族印第安人的骸骨得来的经验。这一自学课程很快就为16岁的少女凯西·西山案帮了大忙,这也是比尔博士最快的骨骼创伤鉴识经历。聪明漂亮的凯西·西山失踪3个月了,下落不明,但一只大狗叼来的头盖骨却让人们看到了凯西的影子。下午4点多时,比尔博士在田纳西大学收到被直升机从休斯顿郡送来的头盖骨,从尚未愈合的颅缝合形状,比尔博士得到的首要证据就是,这是一名少年、女性。随即寻找到的上颌骨也带来了重要信息,铲形门牙——一个蒙古人和高加索人种父母的孩子。当晚11点多,颅骨上的牙齿与牙科记录更进一步使凯西的身份确认无疑,而这从发现头骨到鉴定身份仅仅花了不到8个小时的时间。逝者已矣,但留给家人的却是无限的绝望与痛苦,凯西身份的确认给了她的家人一个明确的答案,随后的颅骨创伤鉴定也让凶手无所遁形。
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课题,全人类同样都是46条染色体,70%都是相同的;同样都是206块骨头,组合模式都是相同的,但不同地域的种族的外表差异却如此不同。单单说这206块骨头,对于我来说,医学常识告诉我,206这个数字是绝对正确的。但对于法医来说却没有这么简单,每一块骨头的形状、大小、位置等都要烂记于心。正如发生在汽车内的火灾遇难者遗骨来说,所有骨骼都在车内,但暴露在极度高温下,很难有完整的骨骼保留下来,仅头颅骨碎片就可有几十片。要想将这些碎片拼接回原来的人类骨架难度可想而知,更别说鉴定是否属于同一人所有。正如书中所述,手指“嗒嗒”脚尖“啪啪”响个不停的没耐心的人是不适合干法医这一行的,付出耐心和精力是做好一件事所必须的。面对这些琐碎的骨头,作者比尔博士并未觉得枯燥,反而是把它当作了拼图游戏一样感到兴奋,也许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干一行,爱一行”吧。
未来的发展永远是你想象不到的样子,但不要忘了,未来都是今天累积的!
有些案件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能结,在科学研究中,不单单是法医科学,生命科学都是如此,新的发现层出不穷,观察和判断事物的工具和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在1953年以前,又有谁能想到,生命的基础竟是那拥有30亿碱基的双螺旋型DNA呢! 在出版本书之前,作者比尔博士一直坚信“颅骨是唯一可能对族源做出准确判断的骨骼”,但随着人类学数据库的不断完善,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各种复杂多样的人类数据瞬间变成计算机程序的一部分,高新的鉴定技术犀利地挑战了人类学家的经验和直觉,因此而破获的案件不胜枚举。现在,只要输入骨骼数据,计算机就会告诉你这些骨骼是白人还是黑人、男性还是女性、大人还是小孩等众多数据。此外,面部重塑技术仅凭借头颅骨就可以还原人类原来的面貌。电子显微镜技术则会让你看到肉眼无法识别的伤痕。DNA技术的发展,更是为人类的身份鉴定,乃至所有生物物种的鉴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基础。
综观本书全文,法医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缩影,更体现了人类在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中的发展轨迹。我相信,只要我们秉持着坚韧的性格和敏锐的头脑,无论是在法医学领域还是生命医学领域,还是社会大发展方面,今后的路都会更宽、更广、更明亮。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北京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