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5年03月12日 星期三

    中国电影出版社《新时代中国文艺之光》荟萃了中国文联专家智库5位在考古、经济、网络、政治、党史等学科领域,以及16位在各艺术门类专业领域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的最新理论成果,多角度、多维度展现和剖析了新时代中国文艺的繁荣发展现状和实践创新。本文节选自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金浩教授的专论——“数智时代下的中国古典舞审美观察”。

    科技如何为国潮舞风赋能增色

    《 中华读书报 》( 2025年03月12日   12 版)

      中国古典舞是当代中国舞坛最重要的舞蹈种类之一,也是一个在名称和概念上引起争议最多的舞种,究其原因,即此舞种并不是祖先流传下来的,而是根据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由几代舞蹈工作者呕心沥血创立的新舞种。它是当代构建的文化产物,承担着国舞复兴的重任。从发展历程看,它继承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冲击与挑战。

      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舞蹈文化的代表,其表现形式具有结构程式化和语言韵律化的艺术特征,其艺术个性区别于其他舞蹈表现形式。中国古典舞本体研究就是采用最切合舞蹈要表现的、根源的、实在的具体内容,遵循着该舞种自身的运动规律,包括它的动作语言、语汇、语法及语境,即从人体运动规律出发,将中国古典舞视为“‘舞蹈着’的古典舞蹈艺术。”就其运动性而言,舞蹈是通过人体的运动,改变身体的姿态、位置、状态,从而传递丰富的情感,舞蹈的美正体现在运动中。

      从词源学的意义上理解“舞蹈”,更有助于深入理解舞蹈的综合性与其艺术特性。《说文解字》中“舞”的释义为:“舞,乐也。用足相背,从舛;无声。”(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岳麓书社)这使得“舞”包含在乐中,是乐的一种表现形式,用两足相背,表示起舞踩踏。在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并没有明确的划分,统称为“乐”。但音乐、舞蹈作为两种艺术表现形式,还是有职能上的不同。蔡邕《月令章句》讲的“舞者,乐之容也;歌者,乐之声也”(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岳麓书社)正是强调“舞”是通过肢体运动来传递情绪的。另有《诗大序》中“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同样将舞蹈视为由人体动作出发传达情绪、情感的艺术形式,并且将舞蹈看作是最极致的情感表达方式,认为舞蹈表达能在语言、歌声之外更接近于人的心灵、情感之物。

      身处数智时代,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带给我们文化的厚度,同样也留给我们文化反思的莫大压力。因此,对各领域文化的反思必然成为拓研文化的动力,同时也让我们强烈地意识到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建设将是一片亟待开垦的土地。现实中缺少的不是热闹,亦不是舞种流派形式上的门户之争,而是标志着中华文明久远的东方情怀。我们应将中国古典舞置身于中国文化精神的瀚海中予以审度,方能使之不流于疏阔或拘于褊狭,这也是推动中国古典舞艺术创作进一步提升的捷径和必由之路。

      根据传统舞蹈文化的遗存,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史料素材的系统整理与探究,是数智时代下的中国古典舞在艺术上趋于成熟、在细节上臻于完善的重要节点。从某种意义上讲,舞蹈本身就是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行为传统的重要构成。对于中国古典舞的当代性阐释离不开对古代舞蹈文化的分析,自然也离不开对史料钩沉可能成为行为传统在传承过程中的深入开掘。雪泥鸿爪,不一而足,而对这些文化碎片搜集得越深入,历史材料存在的逻辑关系才会越清晰,传统的当代化艺术呈现才越有可能发生。这似乎打通了我们观察历史的另一个舞蹈视角,让古典文化的温度和脉搏触手可及。当代创建的中国古典舞或许缺少一点历史的真实性,却有历史真实感,这是艺术创造的理想境界。广博而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共通的集体记忆,执守文化精神的复归才能引起国人的审美共鸣、唤起文化的自信力,这也是数智时代下的中国古典舞焕发生命力的重要手段。

      2021年国庆节期间,北京舞蹈学院联合哔哩哔哩网站、河南卫视拍摄的舞蹈综艺《舞千年》,继郑州歌舞剧院创作的舞蹈《唐宫夜宴》在河南卫视“春晚”上一经亮相就大获成功之后,再次掀起了中国古典舞的观看热潮。河南文化战略“棋走三步”的重磅出击,在春节、端午、七夕等中国传统节日里推出的一系列精心制作的网络节目,“出新而未出格”地让科技为中国古典舞“出圈”赋能,技术手段的加持,强化了舞蹈的视觉效果,打破了原有的中国古典舞的表演时空,让中国古典舞在经典与流行、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与契合点而广受好评。其中最具亮点的几部舞蹈作品,如:《唐宫夜宴》《祈》《龙门金刚》等,更是成功地在哔哩哔哩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领域实现了裂变式的播布。据统计,舞蹈《唐宫夜宴》仅播出10天,微博单支视频的播放量便达到5000万,阅读微博话题下的河南春晚总导演回应节目出圈,更是达到10.5亿人次,参与讨论17万人次。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这类现象级的舞蹈作品,之所以能够激发出这样的活力,是以现代思维对传统文化进行还原,并经过新的技术手段将二者合二为一,通过先进的新媒体艺术传播方式,让人们在任何地方都能具有沉浸式的艺术体验,使这一文化热度持续不减,在舞蹈业内以及传媒行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此,当下的中国古典舞并不缺少传统文化的内容,而是缺少阐释传统的当代能力。

      《唐宫夜宴》用绰约多姿、飘逸娴雅的蕴藉之美呈现了大唐盛世下的乐舞缩影,让观众能跨越千年的时光,在“云端”欣赏到“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的舞姿舞容,使观众感受到更为真切的历史文化厚重感,并通过细微之处的精准还原以及新媒体技术“5G+AR”来实现。《唐宫夜宴》中,每个憨态可掬的宫女就像从唐三彩中走出来一般,舞者穿的是唐朝服饰“对襟齐胸衫裙”,红绿辉映的色彩表现轻薄鲜丽的衣衫,宽大飘逸的衣裙用丝带系在胸线上,舞动之间呈现出锦带飘舞、妙舞绮罗的风姿。“丰肥浓丽、热烈放姿”是唐代当时社会主流的审美情趣,为了努力还原唐舞俑感的真实外形,编导特意将唐三彩的绿色、黄色作为服饰的主色调,并将海绵垫放入服装中来衬托饱满的体态之感。舞者的两腮也为了呈现质感使用了口含棉花球来填充,以此营造出了肉而不胖的逼真形象。妆容上则采用了唐代常见的斜红妆,在太阳穴以笔描出月牙形状;酒窝点缀有胭脂,蝴蝶唇妆让唇部玲珑有致,眉毛狭长、眉心有莲瓣。作品的原型“彩陶坐姿伎乐女俑”中,每个乐俑都是手执乐器,作品完整真实地还原此场景,琵琶、箜篌、排箫、手鼓、箫、横笛、铜钹等乐器作为演员们手中的道具,充分彰显了民族开放融合的气度与繁荣昌盛的气象。

      《唐宫夜宴》试将古典文化作为舞蹈传播的内核,把传统历史作为中国古典舞的纵轴,引起人们的文化认同感。以舞蹈为媒介,也是借助该门类艺术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再现和创新性表达,构建起古今沟通的桥梁,将古典文化的凝重感通过中国古典舞传递出来。采用“AI+VR”的新科技,升级视听拍摄手法,把舞蹈放进情景交融的环境之中,这是主体的无限时空和编导的创作思维,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相结合,创造出了更加震撼的视觉效果,为艺术作品的完美输出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它通过对新技术“5G+AR”的应用,完成了4大类10余件国宝文物的数据图片与现实的舞台相融合,用数字技术实现了固定舞台的动态化转变,全方位拓展了舞蹈表演的载体、场域、时空等多维度,使演员与观众完全沉浸在古老画卷般的意境之中。舞蹈的成功,除了传递媒介的变化以外,也离不开媒体传播,观众即使只能通过屏幕观看,也可享受通过5G技术4K超高清拍摄、制作带给人们的视觉愉悦。此外,XR、云技术、自由视角拍摄、交互式摄影控制等技术,也是《唐宫夜宴》取得竞争力的硬核。同时新技术将大众媒介分割的身体通过技术再次整合起来,媒介技术使人的感知与行为能力得到了提升,使身体与技术在时空中共生。

      《唐宫夜宴》的舞蹈结构:第一段是博物馆中文物的“定格”;第二段是乐俑“复活”后,穿梭嬉戏的场景;第三段是夜幕降临,少女们路遇一弯湖水,纷纷以水为镜敛起了妆容,有的举起手中的笛子吹奏,有的在平缓的乐声中昏昏欲睡;第四段,当庄严的号角声响起,众人顷刻间平复情绪、仪态优雅严肃,在夜宴上呈现了一场精美绝伦的演出;第五段,悦纳自己的少女们逐渐安静下来,背向观众,回到最初的定点造型上,化作静止不动的乐俑,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似的。舞蹈之美展露无遗,充满了编导的巧思,有时并不需要以理服人,需要的是以情感人、以趣动人。正是基于对艺术精益求精的锤炼,对细节的精心打磨才是《唐宫夜宴》成功“破圈”的基础,彰显了华夏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密码与乐舞精神。在短短5分多钟的画面里,出现了唐乐舞俑、唐三彩、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以及《簪花仕女图》《千里江山图》《侍马图》《备骑出行图》《明皇幸蜀图》《树下美人图》等多种文化符号,从文物、画卷等古风今韵中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审美呈现。中国古典舞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在虚空中摇曳生姿,在崇阿渌水间羽衣蹁跹。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是舞者自由飞旋的灵动,是古典美学意象的汇通化转。

      新媒体舞蹈脱离了传统舞蹈表演场所的约束力和束缚感,即与舞蹈表演的内容保持一致,但表演的场所却发生了更迭。具体而言,新媒体舞蹈的表演场所不再受到现实环境的制约,而拥有了艺术创作的无碍性和无限性。原本在剧场中的表演,被移置到AI合成的名画或博物馆中,除了舞者之外,一切都被剥离而重新配置,结果发现这竟是一场对既有认知的颠覆之旅。

      (本文摘自《新时代中国文艺之光》,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24年10月第一版,定价:78.00元)

      本版文字由燕婵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