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阮毅成先生的《三句不离本杭》中,有一段文字写到春茶采摘时节的龙井村:
西湖春季百花齐放,山色更为鲜艳。尤其是三四月之交,从虎跑到龙井,正值采茶时节。龙井村的人家不多,却散落得开,而家家都是〔以〕采茶为生。山居女儿,提篮挈筐,高低错落在茶树丛中。虽则脂粉不施,却个个眉清目秀,衬映出湖山的天然颜色。尤其是茶农的家人,特别彬彬有礼。我们走累了,随便到哪一家,都有新茶款客。所谓“明前”“雨前”,在大都市内异常名贵,而在茶农家中,并不值钱。用瓦制的茶壶,煮开了山中的流水,泡上一杯,那茶色又绿又嫩,那茶香可远闻数里。所有烦尘俗虑,完全消除。
这段弥漫着春茶香气的文字,正是宛如桃源般美丽的龙井村在春天里的生动写照。龙井村,位于北纬三十度的黄金产茶带上。这一带群山,北高南低,既能阻挡来自北方的凛冽寒风,又能截留来自南方的暖流,让整体的小气候比较温暖湿润,茶区上空常常凝集着从西湖飘来的水汽形成的一片片云雾。由于独特的山水气候和土壤特性,造就了“山饮西湖、雾生龙井”的自然生态条件,使得茶叶生长得叶色鲜嫩,滋味清爽。
关于西湖群山产茶有记载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在“茶圣”陆羽(733—804)所撰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已有钱塘(今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录。两宋时期,这一带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所产茶的地位也明显有所跃升。据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五十八《货之品·茶》记载:“岁贡,见旧志载,钱塘宝云庵产者名宝云茶,下天竺香林洞产者名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者名白云茶。”除了以上三种贡茶,当时还有产地与宝云茶十分相近的“垂云茶”。从苏轼的《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报以大龙团,仍戏作小诗》中可以了解,僧怡然送给苏轼的垂云茶,是一种形如“雀舌”的散茶,其品质与宝云茶相近,也属于佛门上品茶。
“白云峰下两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再说两宋时期,因斗茶之风盛行,茶的原料多以细嫩示人,春茶以早为美的观念便愈演愈烈。宋宣和年间(1119—1125),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中有云:“凡茶芽数品,最上曰小芽,如雀舌、鹰爪,以其劲直纤锐,故号芽茶。次曰拣芽,乃一芽带一叶者,号一枪一旗。次曰紫芽,乃一芽带两叶者,号一枪两旗,其带三叶、四叶,皆渐老矣。……芽茶只作早茶,驰奉万乘尝之可矣。”
元代,江南地区饱受战乱之苦,茶叶生产受到极大影响,但龙井一带出产高品质绿茶的记载,仍屡见于文人诗文中。譬如“元诗四大家”之一、曾任元朝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的虞集,在《次邓文原游龙井》诗中这样描述他品尝到的茶:“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诗中的“翠影”“黄金芽”,正是对龙井一带所产茶的形象的赞美和比喻,而“三咽不忍漱”,更是把诗人对茶味、茶色和茶形的喜爱之情,和茶过三巡齿颊留香、不忍漱弃的情态,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出来。
明代,落晖坞一带所产的茶已颇负盛名,受到文人的交口赞誉。比如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说:“老龙井有水一泓,寒碧异常,泯泯丛薄间。幽僻清奥,杳出尘寰……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郡志称宝云、香林、白云诸茶,乃在灵竺、葛岭之间,未若龙井之清馥隽永也。”又说:“盖西湖南北诸山及诸旁邑皆产茶,而龙井、径山尤驰誉也。”比如高濂《四时幽赏录》说:“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谷雨前,探茶旋焙,时激虎跑泉烹享,香清味冽,凉沁诗脾。每春当高卧山中,沉酣新茗一月。”还是这个高濂,在《茶泉论》又说:“真者天池不能及也。山中仅一二家,炒法甚精。近有山僧焙者方妙。而龙井之山,不过十数亩。”此外,童汉臣《龙井试茶》、屠隆的《龙井茶歌》等,对龙井茶的品质之优都有十分诗意的精彩描述。
而从可查及的史料来看,“龙井茶”这一名称最早可能出现于明朝初年。元末明初文人唐之淳(1350—1401)著有诗集《唐愚士诗》,在《雪水烹茶》二诗中写道:“乞得银河水,来烹龙井茶。枪旗开雨叶,风浪熟天华。”“玉液渗云旗,寒铛独煮时。一瓯醒酒困,谁道愧粗儿。”唐之淳是今浙江绍兴人,他与龙井茶产生渊源是很容易的事。
当时,西湖南北“两山种茶颇蕃”,只是产量仍然不多,因此以次充好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晚明文学家冯梦祯在其所著的《快雪堂集》中记录过一次去买龙井茶的经历:“昨同徐茂吴至老龙井买茶。山民十数家各出茶,茂吴以次点试,皆以为赝,曰:‘真者甘香而不冽,稍冽,便为诸山赝品。’得一二两以为真物,试之,果甘香若兰,而山人及寺僧反以茂吴为非,吾亦不能置辨,伪物乱真如此。”
明清更迭之际,龙井茶的发展暂时陷入了停顿。到了清雍年间,因翁隆盛茶号创始人翁耀庭对炒制工艺创新提升,龙井茶地位骤然飙升,成为炒青茶中的王者。
话还得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说起。原为大户人家的翁家因家道败落,家中小姐翁氏被卖入海宁陈家为婢。陈府三公子陈振荣深爱翁氏,意娶其为妻,但父母坚决不肯接受翁氏为媳,便将两人逐出门庭。于是陈振荣便带着翁氏来到杭州,在与浙江贡院相近的梅东高桥(后称梅登高桥)附近开了一家小铺,以卖字画为生,兼卖茶叶。数年后生育一子,随母姓,取名耀庭。
过去人们喝茶,都是将茶叶压制成茶饼,称为“龙团凤饼”。由于砖茶团茶的制作工艺复杂,加上储藏饮用也有诸多不便,夫妻俩一直尝试寻找一种新的茶叶加工方法,可以更好地出味,并能将茶叶的功效保留得更好。然而由于对茶叶的制作流程、炒锅的温度高低等把握不到位,效果一直不太理想。
翁耀庭自幼在和茶叶打交道的家庭中长大,受父母的耳濡目染,成年后,一心琢磨改良茶叶的加工技艺。据传,清雍正三年(1725),在经历了上百次失败以后,他终于研制出了一种扁平的散茶,取名“龙井茶”。
这种茶在适当的温度下翻炒,不用压制成饼,即可封罐保存。“龙井茶”一推出,就因清香扑鼻、回味隽永而风靡杭城,翁家茶铺一时宾客盈门。同年,刚从云南布政使升迁为浙江巡抚的李卫喝到了翁家小铺出售的龙井茶,觉得十分出色,为报答雍正皇帝的知遇之恩,李卫便找到翁耀庭,让他创制一款全新工艺的贡茶。翁耀庭经过将近四年时间的摸索,至雍正七年(1729),终于在借鉴大方茶炒制工艺的基础上,创制出了“色、香、味、形”四绝的扁形龙井茶。同年,翁隆盛茶号正式创立。传说当年龙井茶一经上贡,就名震京师。自此以后,龙井茶作为贡茶一直延续到清末。
翁隆盛茶号是龙井茶真正崛起的主力推手,而其后的身影则是乾隆皇帝。清代康熙年间,龙井茶进入宫廷成为供皇室饮用的贡茶,但此时,龙井茶还只是众多贡茶中的一种,尚未获得后来享誉全国的声名,而真正对其地位和传播产生深远影响的是一代帝王乾隆。据传,清乾隆十六年(1751),酷爱喝茶的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杭州时,就亲临西湖茶区观看炒茶制茶,并封翁隆盛茶号为“天字第一茶号”,还亲笔御题了“翁隆盛茶号”“天字第一茶号”两块招牌,并盖上方、圆乾隆印章,还挥笔写下《观采茶作歌》。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第三次南巡时正式到龙井的茶区,此后他又多次在新茶时节游赏龙井,品茶赋诗。由于乾隆对龙井茶的“代言”,到了清中晚期,龙井茶身价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彼时,上自皇帝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推崇龙井茶。但此时仅就作为贡茶的雨前龙井而言,毕竟数量不多,即便是皇亲身边的近臣,也不一定喝得着。
继茶号相传被乾隆御题为“天下第一茶号”后,翁隆盛的传奇还在继续。清乾隆五十年(1785),翁隆盛龙井茶乘坐“中国皇后”号海轮远售美国纽约,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华茶运美贸易的先河。清道光三十年(1850),美国第一艘快艇“东方”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把翁隆盛龙井茶运至英国伦敦销售,翁隆盛又开创了美国来中国运华茶至英国贸易之先河。1912年,翁隆盛龙井茶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特等奖。二十世纪,鲁迅先生还慕名先后两次与夫人从上海赶到店址已迁至清河坊四拐角的翁隆盛品茶及购茶。在1928年7月中旬的鲁迅日记中有这样一条记录:“晚又至翁隆盛买茶叶、白菊等约十元。”他还得出一个结论:杭州的图书比上海的贵,茶叶则比上海的好。
曾位列杭州龙井茶产销第一的翁隆盛,享誉国内外二百余载,其最大的秘诀是视茶叶质量为茶号的生命线。比如茶号只收购春茶,且对产区也有严格的要求。如龙井茶只选购狮峰、龙井、翁家山等高山区茶,旗枪只选购上泗区的转塘、桐坞、大青,余杭的双溪、闲林埠南路、石马、里山桥,富阳的东坞山、施家园等地的高山正路茶。对于平地茶和无甚名声的茶叶,翁隆盛则一概不收。
民国时期,龙井茶作为杭州著名商品,已成为来往游客购买的首选特产。因茶利丰厚,引得各地资本家纷纷前来投资办场开店。在龙井狮峰茶区有资金雄厚的茂记茶场,拥有茶山二十公顷,制作“狮”字号龙井茶;在里鸡笼山有达山茶场,五云山有胡景泰公司,虎跑等,均设立茶庄,所产茶叶除自售一部分,另外则批发至上海甚至更远的地方。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杭州有注册的茶行、茶号一百二十余家。除翁隆盛外,其中较有名望的有方正大、翁隆顺、汪裕泰、鼎兴、方福泰、吴兴大、方恒太、吴恒有、吴裕大、吴元大、永馨、盛大、乾坤、乾泰等,年营业额约一百一十万元。
由于茶行(公司)的陆续增加,龙井茶产区在当时得到了较大的扩展。根据1932年《农声》第160期刊载的一份调查资料得知,当时南山、北山、中路三区的龙井茶园面积已达2350亩(合约1.57平方千米),而不同产区的小气候环境和炒制技术的差异导致茶叶品质不同,使龙井茶有了市场细分的必要。1921年,民国政府农商部应商家申请,准予龙井茶以“狮”“龙”“云”“虎”四字号为商标注册。
民国时期,与西湖龙井茶产业的繁荣同步,杭城茶馆业发展也进入鼎盛时期,尤其是在景色如画的西湖沿岸,茶馆林立。比如有众多游船停靠的柳浪闻莺,附近开设有著名的“三雅园”(后来为“仙乐园”)和“藕香居”(后来为“颐园”)两大茶苑。三雅园在清代就已颇有名,汪次闲曾题二联。其一为“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其二为“为公忙,为私忙,忙里偷闲,吃碗茶去;求名苦,求利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藕香居三面临水,夏天更有荷花环绕,茶客把盏眺望,远近山水一览无余,室内柱上还有一副对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而穿梭在西湖波光山影间的游船更是一座座移动的“小茶馆”。当三两游客上船坐定,船工会先沏上一壶茶,随后便慢悠悠地荡桨而去。那些享有清闲的旅人,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边小口抿着香气袅袅的龙井茶,实在是太逍遥自在了。
(本文摘自“心安吾乡:杭州乡村记忆1:《何处是乡关》,许志华著,杭州出版社2024年12月第一版,定价:358.00元/共4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