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
2024年,出版业迎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出版业的市场领域和规模正日渐缩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引领着出版业态的革新,传统的生产模式及销售理念亦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变。出版业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堡垒,过去所依赖的规范化管理模式,如社长负责制、责任编辑制度等,已显得不足以适应行业管理的要求。出版产业的转型发展正面临新的挑战与要求。在过去的一年中,西北大学出版社在“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致力于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发展战略中,凝心聚力,沉潜有为,精心打造以“思想学术与历史文化为特色”的出版体系。
在历史文化方面,国家重点图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清编〈全唐文〉校订》(2100万字)、“儒释道三教关系史研究丛书”(12卷)、《多卷本丝绸之路文明史》编辑出版工作扎实推进;“名师大家学术文库”之《林剑鸣学术论著集》(3卷),以及社科普及丛书“秦地起国风”(4卷)完成编辑加工。
把文明探源伸向岩画考古。2024年1月11日,汤惠生考古随笔(《观念的叙述:考古学的认知与散记》《石头的记述:寻访史前岩画随笔》)在北京发布,两种著作体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遗址遗迹理事会岩画委员会执委、河北师范大学国际岩画断代中心主任汤惠生从岩画学领域释证中国“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心路历程。追忆百年前的中国高等教育,为新时代前行继起鲁迅精神。9月21日,中国鲁迅研究会年会暨纪念鲁迅西安讲学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之际,出版了《国立西北大学、陕西教育厅合办暑期学校讲演集》(1924)、《西北大学鲁迅研究论集》,前者是反映百年前现代学术史、教育史研究的珍贵史料;后者汇集了西北大学作为国内鲁迅研究重镇近80年丰富、多元的学术成果。
在文明互鉴和推进融通中外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方面,以“提供他者的眼光,考量中国哲学海外研究的向度,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重构提供借鉴”为宗旨的“海外中国哲学研究译丛”,新出《中国哲学导论:从古代哲学至中国佛学》《尼采与佛教哲学》,丛书出版至第6种;“在汉语的国土上展望世界,致力于当代精神生活的反思、重建与再生产”的“精神译丛”,新出《基督教的绝对性与宗教史》《与斯宾诺莎同行》《美学与政治》《活力物质:“物”的政治生态学》《疯癫,语言,文学》,丛书累计出版39种;译介西方神话研究佳作,推动全球文明互鉴的“古代世界的诸神与英雄”丛书出版7种,并入选“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成果展;汇集百年来国际三代维特根斯坦研究群体学术成就的“维特根斯坦学术译丛”得到实质性推进。
2024年,西北大学出版社统筹规划,以出版服务时代的举措,得到了学界、媒体和广大读者的认可。“精神译丛”《怎么办》荣列“豆瓣2024年年度(历史·文化类)图书榜单”。4月7日,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东方学刊》主办“阿尔都塞在中国——关于马克思主义研究‘怎么办’的一种思考”工作坊,结合《怎么办》一书研讨“马克思主义的新的哲学实践”的核心论点及理论意义。《中国哲学导论:从古代哲学至中国佛学》入选中华读书报“2024年度不容错过的10种传统文化好书”,《李仪祉全集》《古音三书》等多种图书获得省部级奖励。16种(次)图书入选多个媒体榜单推荐。《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陕西日报》《中华读书报》等媒体先后刊发28篇评论或书摘;《重走长征路笔记》等8种图书入选省级党员干部推荐书目。
2025年,行业的变化和挑战将更加凌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不断同构重塑出版业,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新业态,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新业态的核心仍然是内容资源,内容为王是出版的底层逻辑。西北大学出版社将持续打造历史文化与思想学术为结构的出版特色,一是延伸已有产品线,二是立足多条产品线建构内容基本面,使图书出版的面貌、内容形态更加清晰有力。
202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一年,新的历史时期,把握时代脉动,提高出版学术认知,与著作者建立起有共同意识与理念、致力文化建设的共同体,是实现出版有为的应有选择。同时秉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品格显得更为重要。只有如此,才有可能打破学术樊篱,文化的主体性坚守才有意义;只有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才能在坚守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相适应、与人类文明相协调,在与时而进、应时而新中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本文作者系西北大学出版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