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

    孙昌武先生的佛教文学研究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12月18日   10 版)

        ■普慧

        佛教文学是印度、中国以及佛教传播所至之地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学组成部分。佛教于古代中国,典籍浩繁,信众广泛,影响至大,故其以文学特性为载体的创作、批评及其活动,构成了中 国文 学 有 机的重 要 组成 部分。20世纪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思想解放,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队伍中的一批学者,率先投入于汉文佛教文学领域,拓荒垦地,深耕细作,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和称赞。南开大学的孙昌武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孙先生主要致力于佛教文学与文化的研究,其成果之丰,质量之高,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考察孙先生的学术历程,就佛教文学而言,他的杰出贡献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寻绎特征,系统研究。改开之前的汉文佛教文学研究,大多属于对个别现象和问题的爬梳和探究,如梁启超、陈寅恪、胡适、朱东润、陆侃如、钱仲联等。孙昌武先生的佛教文学研究,一 开始就注意到佛教与文学内在的密切关系,“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意识形态,在表现形式上与文学艺术本来就具有相通之处。……许多佛典大量利用譬喻、故事来说法,对佛陀及其世界做出形象的描绘。其中有些就是出自佛教文学家的 手笔。另外,佛教为了传教需要,也要利用或创造一 些文学形式,例如中国的俗讲和变文。这样,在三藏十二部经中,有不少属于文学的成分,爬梳剔抉,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孙昌武文集·唐代文学与佛教·前言》)。孙昌武先生研究佛教文学,是从唐代文人与佛教的关系开始的。他研究王维、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文人(不管是崇佛者还是辟佛者),发现其创作,无论是思想的凝练,还是艺术的巧构,乃至语言的运用,皆受到了佛教的深刻影响。由此上溯两晋南北朝,下延两宋元明清,揭橥了历代一众文人如谢灵运、沈约、萧衍、徐陵、江总、苏轼、宋濂、李贽、袁宏道、黄宗羲、王夫之、龚自珍等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者接受、汲取佛教的滋养细节(《孙昌武文集·佛教与中国文学》),可谓抓住了佛教文学中的一大特点。

        不惟如此,孙先生探究佛教与文学关系时,还注重于文学现象的梳理与挖掘。如,唐代古文运动,传统文学史极少触及佛教于其中的作用。孙先生则慧眼独具,指出:“这些‘文章之士’在思想上一般是信守儒家学说的。就是信佛的张说、李华、梁肃等,也讲圣人之道、六经之志。但在他们那里,儒、佛又可以并存不悖。”在这样的认知下,他发现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和目标,都是与辟佛和护佛联系于一起的。就双方争论的理论水平而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借鉴、吸收了佛教的理论思辨和缜密推理。这样梳理,真正解释了“古文运动”之所以高出此前的任何文学活动现象的深刻原因和背景。

        二、开宗明义,构建体系。佛教与文学的关系毕竟属于“佛教文学”的外部内容,而真正理解佛教文学这一领域的属性和特征,则是更根本和繁难的问题。自从英人、日人提出“佛教文学”的概念后,它得到了学术界的基本认同,但对其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却出现了见仁见智的现象。孙先生明确阐述过对“佛教文学”概念的认识和看法:“宗教,文学,是性质、内涵、社会作用不同的意识形态。宗教是人类生活中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文学反映社会生活,宗教内容自然包括在内。另一方面,宗教的形成、传播与发展,与文化各领域相关联,与文学的关联尤其密切。宗教与文学二者相互容摄,密不可分:有些宗教经典、宗教宣传品具有文学性质,甚至本身就是严格意义的文学作品;众多文学作品宣扬宗教信仰,表达宗教内容,直接、间接地影响宗教的传播与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两栖于宗教与文学的作品群,即所谓‘宗教文学’。”(《孙昌武文集·佛教文学十讲·前言》)。

        “佛教文学”很难定义,它与世俗文学不同,其特征并非以世俗文学所谓的“审美”“虚构”“抒情”“想象”为主,又牵涉创作者的职业化,如僧侣作品等,就比一般世俗文学复杂多了;而它涉及的内容就更加难以判定,孙先生的意思,就是凡是涉及佛教主题的、表现佛教思想和内容的都可以算作佛教文学。如《三国演义》,整部小说表面上看,没有出现佛教人物、佛教语言,但是作品通过三国争乱及人物的变迁,表现了世间的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一切的努力、一切的是非,都归于“空”,最后都“付笑谈中”。这就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佛教的“空”义,即世间如梦幻泡影,都是不真实的。所以,“佛教文学”涉及面极广,古代那些表现佛教人生如梦和世事变幻的空幻观念的作品如《金瓶梅》《红楼梦》等,皆可视为佛教文学作品。我个人以为,孙先生这样理解是成立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孙先生筑起了佛教文学的基本架构:一、佛典翻译文学;二、僧伽文学;三、文人佛教文学;四、民间佛教俗文学;五、佛教文学文体学、六、佛教诗学,等等。可以说,该架构奠定了此后佛教文学研究的对象基础和基本路径。

        三、编撰教材,培育英才。佛教文学的研究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薪火相传。这就是编写教材,普及知识,让更多的青年学子了解佛教文学、喜好佛教文学研究。作为一位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的著名学者,孙先生极为重视佛教文学的知识普及。2005年他出版了《汉译佛典翻译文学(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选文以定篇,分为“佛传”“本生经”“譬喻经”“因缘经”“法句经”“大乘经”六个部分,系统展示佛典汉译文学的原貌,使读者从中感受、了解古代印度佛教文学及汉译文学的原貌和特点。他又编著了《佛教文学十讲》《禅宗十五讲》。与一般的教材不同,孙先生编著的教材,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读解知识为基础,以把握特点为目标,以了然于心为旨趣,让听众、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化知识、判别、评价为自觉,从而提升自我,净化心智。这些著作现在大部分收入到《孙昌武文集》中,而且从内容到文字有了进一步的修订,相信《文集》的出版对于推进我国佛教文学的研究事业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总之,孙昌武先生是当代国内外公认的佛教文学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三位领军人物和执牛耳者之一(另二位为陈允吉、项楚,三人皆已耄耋之年),为佛教文学研究做出了彪炳史册的杰出贡献。

        (作者为浙江师范大学“杰出教授”、长江学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