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远尚
2024年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长篇纪实性文学著作《天路·慕生忠》应时出版,以纪实手法深情记叙了慕生忠将军带领大家在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不畏艰险修筑青藏公路,勘察青藏铁路沿线,建设格尔木的奋斗事迹。在“世界屋脊”雪域高原,老一辈革命者、建设者们以血肉之躯和简易工具,创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也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两路”精神。
时光冉冉,岁月不居,在历史的长河中,慕生忠将军的筑路故事沉淀在戈壁滩,化作珍贵的精神财富。《天路·慕生忠》让这段尘封的历史再次被打开,整部作品并没有华丽的文笔,无论是感情和事件都是真实的记录和呈现,娓娓道来,却能震撼人心。慕生忠是一位坚定的开拓者,一位坚韧不拔的勇士。他的事迹充满了挑战、艰辛,更有坚持与奋斗。那是一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但他心中揣着坚定的信念和使命感,毫不犹豫地投身于筑路这项伟大的事业。他所面临的困难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每一个问题都像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恶劣的自然环境,高海拔带来的严寒、缺氧,还有无尽的荒漠与山川。书中有很多细节描述:“冬季长达半年之久,六月飞雪是经常的事。风沙之大,也为许多地区所罕见,8级以上的大风每年至少要刮70天。有人形容说: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但慕生忠没有退缩。在沱沱河上修建过水路面时,慕生忠第一个跳下冰冷刺骨的河水搬石砌路;在修建天涯桥时,他冒着生命危险跳上第一辆汽车试通车,他凭借着顽强的意志、无畏的勇气带领着队伍一步步向前迈进,硬是在这片“生命禁区”中开辟出了一条通天大道。
在青藏高原的恶劣环境下,骆驼运输队损失惨重,但慕生忠将军却从中看到了修筑青藏公路的紧迫性、重要性,“他要亲自考察这一带的地形、周边环境,以便决定地图上那条公路红线究竟画在什么地方为好”。他担心公路如果从这里通过,会遭受洪水的袭击,如果洪水时常阻断交通,公路就无法畅通,就不能盲目修路,但他却从红柳上找到了灵感:“他猛地折断一根红柳条,拿在手中使劲地摆弄着,用手指漫不经心地抠着树条的皮和肉。抠了一层又一层,忽然,一个念头迅速闪进脑海里:看红柳的年轮,不是能够计算出它的年龄吗? 他又使劲地一层一层地抠剥红柳枝条,一层、二层、三层……十八层!这证明,红柳枝已有18年没遭到洪水毁坏。”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带已经一二十年没有发洪水,“慕生忠又折了几根粗一点的红柳枝条,不厌其烦地抠来剥去。有几根特别粗的枝条,慕生忠剥了60多层才见到心。他横下一条心,要从这里向西藏修路了。”
慕生忠的大爱,还体现他与沙塔尔的父子经历上。本书“有缘遇见一世情”一章详细交代了他与哈萨克族男孩沙塔尔的相识过程。慕生忠虽然已经有了几个孩子,但毫不犹豫地将沙塔尔收为义子。书中多处提到慕生忠对沙塔尔的那种慈父对儿女的深情的爱,并且“由于沙塔尔是个哈萨克族孤儿,这种爱又增加了一层民族感情色彩”。沙塔尔也把慕生忠当成了亲人,像慕生忠的“小护兵”,形影不离,让慕生忠乐滋滋的。在“魂牵梦绕三心事”一章中,他们的父子情又有了进一步升华。慕生忠在遭受磨难时,总觉得连累了沙塔尔,托战友帮忙寻找他的姑妈,后又不顾自身处境坚持去新疆看望沙塔尔一家。沙塔尔对父亲慕生忠也是不离不弃,书中提到沙塔尔的《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浓浓的感恩依恋之情,读后让人动容。
本书作者张荣大四进西藏、五上唐古拉、十六次到柴达木,常年活跃在青藏公路、格拉油路、青藏铁路、青海地质勘探区、青海盐湖等最艰苦的采访第一线,并亲自采访了慕生忠将军,采写了关于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的大量新闻报道,形成珍贵的关于“天路”的第一手资料。退休后张荣大仍笔耕不辍,他对原有的采访、调研材料和新闻报道进行了整理,将对慕生忠将军精神品格的仰慕之情和对其修筑天路丰功伟绩的客观叙述凝聚成书,形成了这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天路·慕生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