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德
历史是由普通人书写的,却鲜有书写普通人的历史。
中国古代的刑科题本涉及的大多是社会底层人物,历史学家挖掘其中的信息,引用原始口供,则能够让普通人发出自己的声音。常建华教授的新著《众生百态:清代刑科题本里的“打工人”》即深入挖掘刑科题本这一独特的史料宝库,展现了清代普通人的生活。
《众生百态》分为九章,前八章描述了剃头匠、木匠、铁匠、篾匠、豆腐营生、以煤为生、以茶为生、演戏为生等从事不同职业、营生的劳动者,并梳理人际纠纷中体现出的他们的日常生活;最后一章则兼顾地区差异(西北、江南)与人口流动的空间维度,藉由各色“打工人”的生计活动与生活轨迹,勾勒出一个流动性显著的清代社会。
刑科题本属于官方档案,记录了人命重案的审理过程和相关细节。在既往研究中,它们多被用于法律史、制度史等领域。以冯尔康、常建华等为代表的南开大学社会史学者则另辟蹊径,较早地将其作为研究清代社会史、生活史的重要资料,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观察历史的窗口。《众生百态》利用刑科题本展示了普通人的多样人生,揭示了清代工钱、物价、年龄、婚育、家庭、日常饮食等方面极有价值的信息。
通过对刑科题本的深入挖掘,书中呈现出一幅多样的清代社会画卷。其中,既有不同营生的切片场景,亦不乏人口流动的空间视野。从工匠、茶农、商贩到雇工、艺人等,各种不同身份、职业的小人物纷纷登场,展现其各自独特的生活轨迹和命运起伏。书中关注地区差异(如豆腐店经营、煤炭开采的南北方异同);强调店铺作为社交场所的日常性与公共性;思考戏剧活动在民众日常生活的社会文化意义,等等。书中还致力于揭示人与人之间复杂微妙的社会关系,诸如亲属关系、夫妻关系、邻里关系、主雇或东伙关系、土客关系等,这些人际关系,在清代都有各自的规则、惯例,呈现出独特的样貌。此外,作者还从两本清代画册中采撷若干图像插入书中,增加了书中讲述的画面感《众生百态》体现了作者多年的学理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社会史理论方法的新探索。全书以人际关系、人与物关系为档案碎片的“贯珠之绳”,串联起普通人的生活史。一是借用社会关系理论,将人群类型化,从人际关系来把握社会关系网络,形成对整体社会的结构性认识;二是以物为媒,追寻其在生产、消费、流通过程中伴随的人员交往与互动,藉以窥视人的社会网络与生活世界。作者不仅关注个体的行为和命运,更试图从社会结构、制度政策等方面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例如,书中指出清代矿业政策与矿业开采之间的张力,认为清中叶民众以煤为生,虽得益于官府较有弹性的政策,也是出于生存压力,这种压力又影响到官府的民生政策。
《众生百态》不仅为清代社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和视角,也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与变迁、找寻古今人性与情感的相通之处提供了参考。作者的追求之一,即是力图从无数生活片段、琐碎纠纷中体现历史,看到人性。刑科题本不仅记录了犯罪事实,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与冲突,以及普通人在其中的挣扎与抉择。
总之,《众生百态》是一部兼具学术价值与人文魅力的著作,对清代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必将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当然,刑科题本与普通人生活史还可以有更多专题性、精细化的深入研究,期待常建华教授在这一领域继续开掘,也期待有心人的接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