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继承苗先生遗志译康德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11月13日   07 版)

        ■李秋零

        金秋十月,北京的好时光,把大家惊动来参加这么一个会议[编者注:指《康德著作全集(注释本)》新书发布会],我心中感动不己。

        康德是一个怎样的思想家,无须我过多介绍,我想大家来到这里参加这样一个会议,本身就是对康德的一种理解,一种致敬。今年是康德老人家诞辰三百周年,各大文化传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纪念这位伟大的思想家。4月24日康德生日那天,北京大学召开了“我们时代的康德”的会议,拉开了中国纪念康德的序幕。随后相关的会议、讲座层出不穷,一直到最近,还在陆陆续续地召开。

        有人曾经调侃说,今年康德学者特别忙。确实是这样,我这几年很少外出,但今年我是马不停蹄,到德国,在国内也是去很多地方参加各种纪念康德的活动。

        今天,我们来共同庆祝《康德著作全集(注释本)》新书的出版,也算是我们送给康德老人家的寿礼,也是纪念康德一个最好的方式。

        从开始翻译《康德著作全集》到今天已经25年了,这25年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来说,是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我的生命已经被占去了三分之一。但是不管怎么说,这25年精力的投入,时间的投入,我认为还是值得的。随着这套书的出版,这个工作不敢说是划上句号,至少是一个分号,虽然它的成就也值得我自己骄傲一把,但更多地来说,这套书的翻译和出版,自始至终都是在学界的关怀下进行的。

        刚才臧峰宇院长提到了我的导师苗力田先生,可以说,翻译《康德著作全集》是他老人家的雄心大志,可惜在提出这个计划的时候,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年龄问题,所以他要求我把这个工作担起来。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工作是我的导师苗先生强加给我的。在他去世之后,我也深深地意识到当一个团队突然失去领袖之后,将会面临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但是不管怎么说,继承先生的遗志,把这件事情做下去,是我当时最大的动力。

        这个工作一开始也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因为当时我身上还承担着国家社科基金的其他项目,所以这个项目立项的时候并没有来得及申请资助,但是人民大学科研处(那时候科研处还比较穷)在这种情况下拿出两万块钱来支持这个项目的启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也拿出经费,开了课题论证会和项目启动会。

        刚才说翻译这套书前后花了25年,实际上时间比这还要更长一点,苗先生组织编译《亚里士多德全集》是在1997年完成的,《亚里士多德全集》刚一完成,苗先生就开始跟我讨论翻译《康德著作全集》的任务了。

        当时我自己手头还有一些事情,我想把手头事情做完再来翻译《康德著作全集》。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社科基金组织了一套德国古典哲学的全集或者选集,康德、黑格尔等都有,当时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王玖兴先生在组织《康德选集》的编译,王先生把我拉入到他的团队。我觉得我既然在王先生的团队里,再跟着苗先生另起炉灶搞一套不大合适,所以我迟迟不愿意启动这件事情。

        现在这两位先生都不在世了,我背后说一点闲话:苗先生认为,你觉得你对不起王先生,那是一件私人的事,但是把康德著作翻译出来是学界的公事。而且,苗先生说王先生有一个雅号是“王久磨”,事情要磨得非常细,你跟着他做到猴年马月才能做出来。事实上,苗先生这个预言也没有错,王先生组织的康德著作选集,到现在也没有动静。

        这件事(翻译《康德著作全集》)虽然被我推着,但是苗先生始终对这件事耿耿于怀。那时候苗先生还要给博士生讲课,虽然他不到课堂,而是在家里上课,我说的是韩东晖和王东胜那一届,苗先生拿着本子(康德著作的译本)给他们两个人讲课,讲着讲着,据说老先生脾气上来了,越讲越烦,把他们两个轰走,把我叫过去了。之所以把他俩轰走是老头要发脾气了,总算还给我留点面子,没有当着他俩的面训斥我。苗先生当场就把蓝本(康德著作的蓝公武译本)摔在沙发上,指着那本书说,你还要让我用多少年?! 我知道这一次苗先生是真的动火了。这时,已经是1998年了。

        这一次,我才终于给先生立下了时间的年限,我说再给我半年时间,我把手头的东西做完咱们就开始。虽然没有正式开始,但是我们开始商量团队的建设,版本的采用,而且苗先生一开始就说我们绝不做选集,要做就做全集。因为当时王先生设计的选集好像是六卷,康德著作一共才九卷,我们何必再做一个选集呢? 这是苗先生的想法。

        这样我们就开始设计全集怎么做,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出版社的响应,当时是王霁做社长,我们就开始考虑怎么联系出版社,怎么合作出版,没想到出版社的响应很热烈,一上来就要开题论证以及项目启动,由出版社来操办,把北京学界的一些知名学者请到一起,等于是向学界公布我们这个项目要开始上马了。

        (本文为李秋零教授在《康德著作全集(注释本)》新书发布会的发言,经编者整理刊发,标题为编者所加)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