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一般的说法是“Entre nous”——就说到你我之间啊! 这么一说,听者神情都会严肃起来,说者也会压低声音,同时巡睃一圈周围……法国人其实与中国人无异。
标题里的这个“了”念liǎo,“了结”的“了”,到此为止的意思。
北方人,也许主要是北京人,只要一说“哪儿说哪儿了啊!”作为开始,那下面的内容就是私密的,涉及隐私的,有时谈论的是别人的隐私或秘密,表现出的态度是知心、体贴、体己、解密……总之,是原本不想说,但是话说到这份上了,酒喝到这份上了,气氛到这份上了,就很勉强地一狠心、一跺脚,说了也无妨;或曰“我豁出去了!还是告诉你吧”。但是,仅限于我说你听,不能让第三个人知道,更不能让第三个人听见。还有一种意思,就是探究到此为止,更多的内情、隐情、秘密不要再追究了。大概说的人也不知道吧。
有的时候,这么一开头,那下边的话一般都是说别人的坏话。
有的时候,说的内容是真的不希望被传播、发酵,真的是仅仅局限于听者和说者。
当然,恐怕更多的时候,是“哪儿说哪儿了”看似斩钉截铁、毋庸置疑,其实只是说者的托词。他心里的真实想法说不定就是“这儿说,这儿不能‘了’!”还有,说了以后,是不是真照他的设想发展,甚至他是不是希望真的那么发展,都不一定。
往下的话题或是粗线条的,因为到此为止,只能大致说说。或是细节毕现的,因为细节生动有趣吸引人。如果有桃色,就必须有细节,必须生动。但一般有头无尾,有尾无头,概念不甚清晰,过程不很明确,但是观点和判断简洁有力,立场鲜明。——既然哪儿说哪儿了,到此为止,当然没必要隐瞒。听者要么醍醐灌顶,要么一知半解,但又不敢或不方便直接发问。
还有的时候,就是挑拨。表面上说是“哪儿说哪儿了啊!”,其实最终目的是绝不能到此为止,就是为了拱你的火才这么说。真实的意思是“哪儿说哪儿就了不了!”“哪说了,就没打算在哪儿了!”
这难道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吗? 还真不是。法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一般的说法是“En⁃tre nous”——就说到你我之间啊! 这么一说,听者神情都会严肃起来,说者也会压低声音,同时先巡睃一圈周围,接下来的内容、情景、预期、判断……法国人其实与中国人无异。
中国古人云,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清代名将邓廷桢(1776-1846)写过一副集句联语“慎言语,节饮食;蓄道德,能文章”,说的就是谦谦君子,不应该在第三者面前随便议论他人,正所谓不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当然,普罗大众大多成不了谦谦君子。子曰:刚毅木讷近乎仁,巧言令色鲜矣仁。说的就是一个表情刚毅、言语木讷的人,可能更加接近好人,而一个能说会道、巧言令色的人,是好人的概率会小得多。
与口头表达类似,同样的道理也体现在身体语言上。一个握手有力,目光炯炯有神、在握手时认真地看着你的双眼的人,很可能是一个在生活和工作中坚毅、自信,但也许自视甚高、自傲甚至霸道的人。而一个握手之时手掌软绵绵,乃至潦草应付、目光犹疑,甚而眼望别处的人,至少是一个缺乏真诚、待人不那么诚恳坦荡的人。
还有,在“哪儿说哪儿了啊!”的大前提下,主动提起一个话题,在吸引了你的注意力之后,又不再回答你有关这个话题任何细节的提问,欲言又止,欲盖弥彰;或者用小声的、吐字含糊的,或干脆就是咬耳朵但又让你似明白非明白,似听清似没听清,同时伴以高深莫测的神情,以打消你张嘴提问的勇气……凡是这种人,你一定离他远点。借用郭德纲的话:雷劈他的时候,小心捎上你!
更有甚者,说话时半昂着头,睥睨俯视,斜眼往下看着你(如果再加上撇嘴,那就更完美了)。凡是动不动就用这种表情、伴之以反问句或感叹句跟你说话的人,那十有八九是个坏人,至少是心胸狭窄,气人有笑人无,少有助人之心。
我曾在某座寺庙看到一副对联:
世事熙熙,从来富贵无了局,到此说了就了。
人生攘攘,自古名利难放下,于斯当放便放。
看来“了”与“不了”,有时还是僧人看得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