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作者以昆山的快速发展,讴歌现代化建设的波澜壮阔,作品着笔精细、叙议兼具,主题宏大,立意高远。

    于“万山之巅”领略时代气象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10月30日   11 版)

        《昆山景象》,何建明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10月出版,98.00元

        ■梁鸿鹰

        以当代地方与城市发展史,书写时代万千气象,是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昆山景象》作为何建明全新推出的报告文学,同样是他继2012年的《江边中国》书写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村发展历程、2018年的《浦东史诗》讲述上海浦东新区开放开发史之后,又一部以全面展现我国县级市变迁发展史,管窥时代风云的力作。作者以昆山的快速发展,讴歌现代化建设的波澜壮阔,作品着笔精细、叙议兼具,主题宏大,立意高远,与时代发展气血贯通,与社会进步紧密相联,将报告文学的时代意识更自觉地转化时代之思、作家之责、人民之重。

        江南自古多奇迹,奇迹呼唤匠心之作。“不立于巅峰远眺,难以见无限风光。昆山的风景,代表着这个伟大时代最前沿、最巅峰的景致……”昆山作为当今县域经济的“万山之首”,在多条新赛道上成功“登顶”,并不断在创造新的奇迹。面对“昆山模式”这个极具研究阐发价值的时代课题,何建明发扬报告文学怀家国天下的远大抱负,扬唯美诗意之审美趣味,再度选取与国家发展紧密关联的重大题材,将纪实文学叙事技巧与主旋律弘扬有机结合,以独家性和集大成的素材,以大量带露珠的细节描写,富有才情的抒情挥洒,自如展现报告文学的多元价值,通过昆山发展这个精彩样本,将对时代的解读,对变革的展示,对艺术的创新,融汇于在意象翻新的“国家叙述”之中,为读者展示了当代中国的朝气蓬勃快速崛起,众志成城迈向现代化,胸怀天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万千气象。

        《昆山景象》不止一次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反差感”。开篇叙事者通过回忆童年往事,简单快速勾勒出昆山的“过去”,山不过百米,街不过一条,域不过掌大,人不过数万,矮小、落后、贫穷的印象先入为主且极为深刻;紧接着用大量篇幅详述昆山的“现在”,无论是经济强劲增长、产业全面布局,还是城市高楼林立、道路四通八达,亦或人民幸福安康、环境宜人宜居,无不形成视觉和认识上的冲击。此外,作品还多次通过自我讲述、当地人的回忆、外国游客眼中的“看法”等不同叙事视角,一再加深读者的认识“反差感”,让人不禁好奇追问,昆山作为江苏改革开放的缩影、全国县域发展的典型,是如何从当年苏州排名最后的“小六子”,一跃而成今天全国著名、位居前列的“排头兵”? 悬念设置之后,作家用整部作品给出了答案——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勾画现代化目标”殷殷嘱托的昆山人,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不断抢占发展先机,终于成就了昆山的荣耀。这也是暗含其中、贯穿全文的主题主线,作品通过大量鲜活的事例和深入的描写,侧面反映出昆山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对江苏、苏州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真实写照。

        昆山沉默不语,却高山仰止。诚如昆山人,不尚空谈、不务虚功,却始终专注于干自己的事,奔自己的目标,展示自己的风采,实现自己的理想,作品总结提炼的“昆山经验”也为全国各地提供了借鉴之道。作品整体语言平实,但平实中不乏生动的描写和深情的赞颂;叙事线索明晰,却蕴含着的信息和深刻的立意,这些文学技巧上的匠心,又何尝不是构成了另一种“反差”。这种反差与昆山的低调内敛却富有内涵的“反差”形成完美呼应,使得主体与文风、情节与语言协调契合,让读者感到昆山之巍峨高耸、令人景仰,在于始终包容开放、和谐并蓄,这也是作品的构思之精、作家的运笔之妙。应该说,必须具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才能打开如此宽广的视野和思想格局,彰显“国家意识”,引领读者追随文本的叙述,从更高的视角,审视昆山,解码昆山,审视昆山,思考这个人杰地灵之所在,如何在时代发展大潮中抢占高地,以品牌效应如何助力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1986年,徐迟在一篇题为《说作家不讲自己》文章里讲道:“作家不讲自己。就是说作家不宣传自己,只宣传别人……作家只在作品中活着。作家活在他创造的人物内心。作家在他自己的灵魂深处活着。”对于现实题材报告文学创作来说,实践性和介入性是十分重要的主体姿态,那些出色的报告文学,都有着真实活跃在作者笔下的哲思,都闪烁、印证着作家关注当代生活的热望,唯有充分的深潜、笃行、沉思,才能更加饱满地书写。《昆山景象》通篇采用深入现场的第一人称现场参与式叙事,面对昆山的变化之巨、发展之速,“我”时而开门见山地述说描写、情不自禁地抒情赞叹、直截了当地议论风生。“我”这一身份出现在这篇报告文学的叙述之中,不再是一个外来的、毫无感情的旁观者,而是故事的见证者和在场者,甚至像是昆山大巨变的在场者直接参与者一样,与建设者们同心跳、共悲欢。在讲述昆山的故事时,何建明经常毫不犹豫地“剧透”自己的采访踪迹,道出深入现场、走访调研的甘苦,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欢欣,他用双脚丈量昆山多彩土地,以激情攀登昆山这座奇迹高山,终于在山之巅俯瞰来时路,眺望山河如画,尽揽时代万象。

        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决定性的因素。对昆山人的讴歌亦是这部作品的主旨和成功之处。作者在开篇隆重援引费孝通先生那句经典名言——“昆山有玉,玉在其人”。随着笔墨的展开,事件的层层推演,行文如切如磋,终于带领着读者穿越整个昆山的变迁史,以雄辩的事实揭示历史的真谛,塑造出了一组感人肺腑的“昆山人”群像——他们敢于担历史重任、创时代首业,肩负国家富强、民族进步、人民幸福之责任,是“争第一”、“求唯一”的实干之人、聪明之人、智慧之人。人的可贵之处在于精神,这些人有昆仑擎天之风骨,有大海般雄浑气质,撑天拄地般胆魄,是昆山最为珍贵的“玉”。何建明以纪实的手法,鲜明的立意,全面立体地诠释昆山人身上那种奋进向上、更高更优的意识和精神,他们在历史和时代的关键节点上,凭借超凡的勇气和智慧,抓住机遇,全力以赴,敢想、敢试、敢闯、敢为,最终使昆山抵达“强富美高”的理想彼岸。有了这样的人和精神,大时代的昆山已然不再是一座山或一座城,而是一面猎猎飘扬的精神旗帜,是一处高高耸立的时代丰碑。

        昆山有山,小如丘;昆山有灵,灵如玉。《昆山景象》在一个特殊的节点上记录下了江南胜地昆山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笔。这里的日新月异,适逢时代伟大际遇更在人的创新创造。这里实现了破茧化蝶的“蜕变”,源于这片热土上的人们的前赴后继、高峰勇攀,也吸引着一批批新的昆山人继续在巅峰之上展现时代风采。何建明用一部《昆山景象》,让我们有理由对明天的昆山更加有所期许,始终无愧于时代精神之山和未来希望之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