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学术酒吧”在城市悄然兴起,备受年轻人青睐。美团数据显示,10月以来,“学术酒吧”搜索量较9月同期增长142%,20岁至30岁的年轻用户搜索占比超半数,上海、北京、西安、深圳、广州等地的搜索热度位居前列。在年轻用户聚集的“小红书”上,有关“学术酒吧”的笔记已超6000篇,其热度正在快速上升。(10月15日《中国新闻网》)
“学术酒吧”,听起来很有趣。以前的酒吧,纯属娱乐场所,加上“学术”两个字,一下子就增添了品味和格调。为了以“心疼”钱包而促学习效率,过去是到收费自习室或者图书馆抢座学习,现在,可以去酒吧一面呷一口“鸡尾酒”,一面进行天文地理、哲学人生、高等数学等方面的深度吸纳。自然是很能迎合年轻学子口味的新消费空间。在大学校园周边和大学城麇集的地方出现,实在不难理解。毕竟,年轻群体的消费需求在那里,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出口或平台,则需要生产端筹划打磨和精心包装。
“学术酒吧”从本质上说是娱乐空间和消费场所。其负载的社交功能以及文化传播、学术研究“挂件”,也是引流量噱头和促消费措施。当然,这会给很多高校“青椒”和硕博研究生以及有学术兴趣和表达意愿的大学生提供汇报交流、展露才华的“私域空间”,与校内阶梯教室或者报告厅、课堂上正襟危坐、字斟句酌的学术讲座或报告活动相比,主讲人和听众的姿势动作都可以随性一些,显得更具生活气息和“休闲”气象,就像是老友聚会、客厅沙龙,不用那么严肃拘泥。吃吃喝喝,听听看看,偶尔走神、偶有心得,也挺好。不过这得考虑成本,酒吧不是公益机构,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一杯酒,并非随随便便免费供应。
不同于寒窗苦读、使劲刷题、青灯独守、皓首穷经的传统学习钻研方式,让学习的过程更艺术更浪漫更好玩,是近年来新一代求知进取的新风尚。提供学术酒吧或类似场所能培养出或者孵化出几个“酒吧学术”人才,也未可知。对于大多数参与者来说,可能最大的意义就是让娱乐生活更有增量,将来会有个美好别致的回忆。而“学术”元素对酒吧生态和酒吧行业带来的冲击和震荡,有可能成为这个古老产业转型升级再出发的新契机和新风口。
对于已经毕业离校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未能上大学、好好钻研自己喜爱的学术问题,而早早工作的成年人来说,不管是白领还是快递员、车间工人,“学术酒吧”无疑是另一种弥补缺憾的“职场夜校”。下班之后,始终保持学习进取的劲头,约上三五知己,在这样的酒吧里心情安然地休闲“充电”,实在是一件既浪漫又有派的事。这样的酒吧其实更应该出现在写字楼聚集的高新区或者工业区里。对于办得好、讲座质量高、影响力大的“学术酒吧”,地方文化旅游部门不妨加以适当扶持奖励和大力推介,将其打造成更具辨识度的街区文化和城市“夜校”标识。
西安市新城区 张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