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贞
金圣叹在点评《史记》时曾说过:以文运事是个苦差事。因为事情已经发生了,已经真实地存在在那里,要用高超的写作技巧把这些事情串联起来,使之具有可读性和审美性,非常考量作家的写作水平和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戴劲松的报告文学作品《空中出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花湖实践》(下文简称《空中出海》),可以说是兼顾了专业性(真实性)、思想性(时代性)和审美性,也就是真、善、美的统一。
就专业性而言,《空中出海》体现出当代报告文学既重视重大题材创作又注重普通人日常生活书写的优秀品质。作为当今中国唯一、亚洲首座、世界第四座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机场的成长脉络,既是新质生产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有利实证,也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体现。以此为创作对象,讲述展示中华力量、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国故事,本身就意味着宏大叙事的格局和气势,显示出时代新“史记”的价值意义。与此同时,本书还具有“写事见人、写人立志”的特点。花湖机场的建设可以说是关关难过关关过、一波三折动心魄:一路历经竞争选址、项目审批、资金筹集、土地搬迁、防疫防洪涝、技术创新、合作共赢诸多环节。作家一方面把这些过程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另一方面还借事写人,我们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一个个的奋斗者,他们身上“功成必定有我”的坚韧和“成功不必在我”的谦逊,令每一位读者动容。
就思想价值意义而言,《空中出海》通过事和人,写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的发展和力量。书中写到,骆良指挥长用四个神话故事来喻指机场建设过程的壮观场面与宏大叙事: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追日。这四个神话故事恰恰蕴含着我们荆楚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和筚路蓝缕、自强进取、鼎力革新、坚毅果敢等精神。此外,戴老师还非常善于提炼能引起当代人情感共鸣的时代之问,并给出极具参考价值的回答,这些从实际中得来的名言警句和人生箴言,时常让我在阅读过程中驻足、陷入沉思。
就文学审美性而言,《空中出海》首先对新媒体时代的报告文学叙事模式进行了创新。在传统媒体时代,报告文学文体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来自其特殊的新闻性“红利”。但到了新媒体时代或者说是全媒体时代,写作尤其要注重“情感叙事”,通过情绪感染来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从这个角度来看,《空中出海》非常注重对“感人细节”的描述,例如写到征迁移民时,特别宕开一笔,写走马村走马石的来历和传说,强调为了纪念一方百姓对机场的奉献,也为了纪念一个因机场建设而消失的古村落,机场设计方案不惜增加成本几经修改,把走马石保留了下来;写到机场开工仪式时,也特意强调了和政企领导一起参加挥锹填土的,还有12位征迁户代表……这些细节真实地凸显了机场建设过程中一以贯之的“为人民”原则,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读者。全书45章,有20章的开头是从具体的人来切入,这一叙事技巧将大时代与个人生活密切关联,使作品呈现出丰富的生活质感。
与此同时,《空中出海》还特别注重营造以“昂扬”为主体的情绪基调和氛围,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紧紧跟随作家的节奏,沉浸式体验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盛事。这样一来,报告文学的主题就不再是被作家“硬塞给读者”的,而是在作家与读者的对话和互动中深入人心。
为了更好地营造整体情绪基调,《空中出海》在叙事上进行了许多别出心裁的设计。比如说对叙事疏密度的精心调度:一般来说,时间运行快,情节密度就相对稀疏;时间运行慢,情节密度就相对浓密。优秀的作品需要将这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花湖机场从开始规划到投入运营,历经10年时间,放眼历史,这10年时间跨度并不大,从叙事上来说天然具备情节密度浓、容易刻画精到的优势。但作为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代盛事,还必须写出它气吞山河的气势。《空中出海》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让我们来到开篇第一章,作者第一句话就是“只有将时间的标尺拉得足够长,2013年的里程碑意义才愈发凸显”,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中,某个时间点不仅仅是或不主要是一个纯粹的数学刻度,而是纵横交错的诸多文化曲线的交叉点。当《空中出海》开篇就瞄准并围绕2013年这个“中国梦”元年来叙事时,从文化心理上就将读者进入了历史宏观时空的精神世界,建构起了事件本身与历史运行法则相契合、相沟通的总枢纽。
类似这样独具匠心的叙述技巧还有很多,更难得的是,戴老师并没有刻意炫技,而是将深厚的写作功底与宏大事件本身深度融合,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空中出海》中隐藏着的更多的艺术魅力,还有待大家自己去品读、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