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蔡文颖》:用科技与艺术搭建心灵之桥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10月16日   16 版)

        "令人震撼的艺术家",《今日密歇根》报道配发的图片,1987年,照片来源:蔡氏艺术与科学基金会档案

        ■朱永安

        从1997年美籍华裔艺术家蔡文颖将他的感应动感雕塑作品带到中国美术馆展出,到2015年中国美术馆专门举办“艺术与科学——蔡文颖创作成就学术研讨会”,再到2024年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蔡文颖》一书,每一次“蔡文颖”正式出现在中国公众视野,都经历了大跨度的时间间隔。在各种艺术展览更迭不断的今天,很难想象一场近30年前的艺术家个展能够留下如此漫长的余音。甚至,这位美籍华人工程师、艺术家已于2013年在美国纽约逝世。

        然而,“蔡文颖”的每一次出现,总会让人产生不一样的思考,带来全新的启迪。蔡文颖毕业于密歇根大学机械工程学专业,是麻省理工学院高级视觉研究中心首位亚裔艺术家。作为一位画家、雕塑家和工程师,早在1965年,他的作品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灵眼”展览上亮相后,蔡文颖便利用专业优势开始了动感雕塑创作的探索,并成为世界电动感应艺术领域的先驱。他的雕塑利用金属、玻璃纤维和光,来重现植物状的有机形体,在颤动和炫目中,配合周围环境中的声音和音乐翩翩起舞。蔡文颖的独特贡献也正是以动态的艺术语言捕捉和再现了大自然的生命韵律,并使艺术与观者的心灵达成互动。这些作品已经在世界各地的一流博物馆展出并被收藏,其中包括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巴黎的蓬皮杜中心和伦敦的泰德美术馆等。蔡文颖以华裔艺术家的身份,运用国际性的语言成为美国主流艺术中的代表人物。

        1997年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之际,蔡文颖曾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专访。当时的节目评论说:“展览不仅让更多的中国观众了解和熟悉了蔡文颖和他的动感雕塑艺术,见识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巨大魅力,更为重要的是他为中国的艺术家和科学家们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视野。”

        时至今天,中国艺术更加深度融入世界发展,以科技手段达成炫目新奇效果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在人工智能发展成为时代新浪潮的背景下,如何看待一位几十年前就打破学科界限,将科技与艺术融合而为我所用的先行者?如何面对科技的快速迭代,并重新审视这些在技术上或许不再最先进的艺术创作? 重温这位华裔艺术家与许多艺术大家的交往故事,这种全力推动中外交流的努力,以及艺术家间惺惺相惜的温情又能为今天的艺术界带来怎样的思考……

        斯人已逝,然而这些都可以在《蔡文颖》一书中探寻答案。颇有意味的是,本书直接以“蔡文颖”命名,某种意义上也是在说明,在大众媒体裹挟和“快消费”流行的当下,“蔡文颖”自然不算声名远播,但对于关注世界艺术进程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人而言,却是一个不可不知的名字。本书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全书主题固然是蔡文颖,但又绝不是像泛滥的艺术家个人画册那样,只是一本蔡文颖的作品集、评论集或者学术专著。《蔡文颖》一书不仅梳理了艺术家的历年创作,更汇集了20多万字的专论、访谈、评论以及回忆文章,呈现了一个真实全面的蔡文颖,更通过蔡文颖的个案探讨了艺术与科技何以融合发展这个重要的课题。

        全书除收录了贾西亚·赖卡特、山姆·亨特、奥托·皮纳、乔纳森·本瑟尔、维兰·傅拉瑟、基理·凯佩斯、唐纳德·库斯比特、理查德·科斯特拉内茨等西方艺术家、评论家对蔡文颖艺术特点和国际影响的分析文章,更汇集了侯一民、邵大箴、靳尚谊、杨力舟、吴为山等众多中国艺术家和理论家的评论文章。

        作为蔡文颖的老朋友,艺术家侯一民、靳尚谊等都与蔡文颖相交于上世纪1980年代。在侯一民看来,蔡文颖的艺术创作不是借技术故弄玄虚,而是“一辈子都在不断地找难题”。靳尚谊看到,蔡文颖的创作对中国新艺术有着积极借鉴意义,不仅在于蔡文颖很早就做出了科学和艺术相结合、蕴含新观念的艺术形式,或者作品的丰富和创新,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作品富有内涵,这样的艺术才更有意思。同样与蔡文颖一家交往多年的安远远,讲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蔡文颖如何帮助许多中国艺术家走向世界展开交流的故事,知人论艺,她提出蔡文颖是饱含感情地“用科技与艺术呈现了生命的灵魂”,这几乎与美国学者唐纳德·库斯比特所说“蔡文颖是对‘感情’有远见卓识的人”不谋而合。

        作为多年以雕塑艺术进行中外对话的雕塑家,吴为山从蔡文颖丰富的经历和创作中获得的感受或许更能从本质上说明问题——“蔡文颖的艺术成就是对话中产生的时代结晶”。无论中与西、科技与艺术、人与人、人与艺术,蔡文颖用情感驾驭科学,用艺术表达情感,最终实现了有价值的“对话”,并由此搭建了人与自然、人与生命、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的桥。正如蔡文颖的夫人张培蒂在本书序言中写到,蔡文颖是个乐观主义者,他相信科技的力量可以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工具,并可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为人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