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作者以此书缅怀已逝的岁月,还有被命运的洪流冲散、淹没的同龄人,这里有多少虚构也许无关紧要,以小说之名追怀故人往事,那份感伤其实与她以前的“非虚构”写作一脉相通。

    那些被命运洪流冲散的朋友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10月16日   11 版)

        《膏矿叙事》,周芳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4年8月出版,59.00元

        ■樊星

        一直以来,作家周芳的非虚构写作致力于聚焦非常态人生的生存状态,如体验重症患者绝望心态的《重症监护室》和体察精神病人奇异体验的《在精神病院》,表现出对特别人群的深入体察,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与命运的悲悯情怀。而在她的散文集《沽酒与何人》《我亦是行人》中,也浸透了对自己生活的深沉之思。尽管在我看来,这些书中的悲悯情怀似乎可以写得超脱一点,但同时我也很能理解,一位经历了太多悲凉体验的作家在记录自己刻骨铭心的生命感慨时,那种浓浓的感伤必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这一次,她转向了长篇小说的创作,对于作家自己这似乎是一种新的尝试,因为小说的“虚构”特质与“非虚构”的纪实特色相去甚远。不过,理论上是这么说,创作上却未必那么泾渭分明。好些作家坦言自己的小说就是“自叙传”,就是证明。从这个角度读这本《膏矿叙事》,我感到周芳在书中其实融入了相当多的回忆,小说的“尾声”表明:周芳以此书缅怀已逝的岁月,还有被命运的洪流冲散、淹没的同龄人。这里有多少虚构也许无关紧要,作者以小说之名追怀故人往事,那份感伤其实与她以前的“非虚构”写作一脉相通,只是从前对病人的体察,对命运的感慨转向了对曾经的同学人生浮沉的悲悯。于是,“非常态”与“病态”的人生转向了对“常态”人生的蓦然回首。

        文学素有关注“小人物”的传统,众多的“小人物”群像成为了历史的重要补充。说到写矿工生活的作品,左拉的《萌芽》是公认的经典,当代中国作家中,周梅森的小说抒发了对历史的悲剧感的深长叹息,刘庆邦的作品则从矿工的日常生活中开掘普通人不为人知的压抑与绝望。读完《膏矿叙事》,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书中对“青石帮”的描写。几个文学青年抱团取暖,虽然也颓废,也无奈,有时也随波逐流去闯世界,试图碰碰运气,但心中却都做着“文学梦”。尽管他们到处投稿却石沉大海,但有写作的欲望就使他们的生活多了一点追求。《膏矿叙事》写出了文学青年的挣扎,从而引出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联系到周芳在全书“尾声”中追怀往亊的自道,可以看出,书中的“青石帮”是有“非虚构”原型的。作为曾经的同学,有过共同的爱好和梦想,经过青年时期的打拼,到中年时蓦然回首,各自的命运却天差地别,有的人稀里糊涂入狱,有的人闯荡发了财,却依然愤世嫉俗,而无论怎么扑腾,都充满难言的感慨。

        看得出来,周芳是有意以这本书寄托怀旧之情,其中的故事能够使人回想起各自经历过的不同人生。三十年的时光已经流逝,在亲人、同学、朋友中,多少人的生活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变化,其中,又有多少命运的玄机令人欲说还休。这本介于“纪实”与“虚构”之间的作品因此值得一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