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10月09日 星期三

    布莱希特的“弱水之道”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10月09日   10 版)

        《布莱希特与老子》,[德]海因里希·戴特宁著,谭渊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4年6月第一版,58.00元

        ■薛松

        海因里希·戴特宁(Heinrich Detering)的《布莱希特与老子》(Bertolt Brecht und Laotse)是一部富有洞见且视角独特的学术著作,它深入探讨了德国著名作家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与中国哲学家老子在思想上的紧密联系。该书源于戴特宁在哥廷根大学的就职报告以及在美因茨科学院所作的学术报告,核心内容聚焦于布莱希特1938年创作的诗歌《老子流亡路上著〈道德经〉的传奇》(以下简称《老子传奇》)。通过对布莱希特诗作手稿的深入研究,戴特宁揭示了道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在布莱希特文学创作中的对立与融合,并分析了中国哲学和文学在20世纪初德国的强大影响。该书自出版以来广受好评:“这位哥廷根文学研究学者在仅百余页的精华中,呈现出 比厚重的专著还要丰富的内容……这部重要的论著是布莱希特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哥廷根的最佳之作!”(Walter Hinck,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29.08.2008)“(本书)清晰易懂,细致入微的分析为熟悉布莱希特的研究者以及希望了解布莱希特的读者提供了诸多启发,加深了对这位诗人思想的再解读。本书可以说是‘有用的’贡献,如布莱希特所言。”(Laura Wilfinger,Liter⁃aturkritik.de, August2008)

        老子与布莱希特思想的碰撞

        1920年9月,布莱希特在他的日记中提到一位政治上表现积极的朋友:“他怀有太多的目标……他相信进步。”随后补充道:“然而他给我看了老子的书,老子与我契合得如此丝丝入扣,以至于他惊讶不已。”(第62-63页)这一经历以及布莱希特明确表达与老子“不谋而合”的由衷感叹成为戴特宁研究的起点。戴特宁认为,布莱希特在流亡期间持续关注和探讨道家思想,并最终在《老子传奇》中达到巅峰。

        从1920年起,列宁主义和老子的道家哲学在布莱希特的文学创作中作为两条相互交织的路线或精神脉络。戴特宁指出,布莱希特在诗歌《老子传奇》中所呈现的列宁主义“核心思想和立场”同时是对道家思想的表述(第9页),两者思想上的碰撞与融合,使得布莱希特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呈现出复杂的层次和多样性特征。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并呈现布莱希特的道家思想来源,戴特宁重构了通向这首诗歌的曲折路径,他首先总结了布莱希特汲取中国史料的来源,特别是卫礼贤(RichardWilhelm)1911年翻译的《道德经》。尽管学术界对卫礼贤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对于布莱希特来说,卫礼贤的译本无疑是一个重要启示,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卫礼贤译本1911年版首页插图(后期版本该插图被删除)中描绘的税吏、老子和书童的形象显然对布莱希特的《老子传奇》产生了重要影响。书中对此的详细分析也最终解决了有关布莱希特作品材料来源的疑问。(第18页)

        布莱希特的“道家”视角

        在这本令人印象深刻的专著中,戴特宁还巧妙展示了卫礼贤译文对布莱希特的影响。在题为《您准会发笑:〈道德经〉》一章中,作者详细分析了卫礼贤的译本,指出了基督教信仰、路德《圣经》和歌德的文学作品对其翻译的影响。戴特宁指出,“《道德经》从一开始就与欧洲基督教传统处于一种独特的双重关系”中。(第31页)从字面上看,中文“道”意为“路”,而卫礼贤将其翻译成“真谛”(SINN,全大写字母),他明确表示这一译法参考了歌德在《浮士德》中将《约翰福音》第一句中的“λóγος”(逻格斯)翻译为“真谛”的做法(第38页),这就将老子的道家思想演绎为“一种双重字面意义上的后基督教玄学和人生规范”(第28页)。这使得20世纪早期的德国知识分子更容易接受道家思想。戴特宁认为,这种影响在布莱希特的作品中同样有所体现,尤其是“弱水之道”贯穿了其中后期创作生涯。因此,在《老子传奇》中,布莱希特在引用老子的无为思想时也融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念。可见,戴特宁在《布莱希特与老子》中并非仅仅呈现了道家思想本身的影响,而是深入揭示了布莱希特对“无为”理念的理解,以及他如何在其诗歌创作中营造了道家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对抗和融合。这种对抗和融合不仅体现在布莱希特的诗歌中,也体现在他对历史哲学进步思想的质疑和反思中。

        对布莱希特研究的新贡献

        戴特宁不仅探讨了布莱希特与老子思想的碰撞,还考察了20世纪上半叶德国文学中的“道家热”。他从诗人和剧作家克拉朋特(Klabund)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喜爱及其对李太白诗歌的翻译谈起,讨论了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对儒家和道教的经济伦理学研究,以及阿尔弗 雷德 · 德 布林(Alfred Döblin)的小说《王伦三跃》,展示了对道家思想的兴趣如何在整整一代德国知识分子中逐渐高涨。这种兴趣不仅影响了布莱希特的创作,最终也对他的人生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在笔者看来,该书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指出马克思主义和道家哲学之间独特的思想张力决定性地影响了布莱希特思想的发展。在布莱希特的文学创作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和道家思想始终存在着对立与融合的关系。这种对立不仅体现在思想上,也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中。通过对布莱希特与老子关系的深入探讨,戴特宁不仅揭示了布莱希特思想中的道家元素,还展示了他如何将老子的哲学思想融入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实践中。这种对抗与融合形成了布莱希特思想的独特特点,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思想风格。

        ( 作者为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奥地利格拉茨大学访问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