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 纸 |
杂 志 |
分类力荐
【古典文学】 本书是陈尚君先生备受好评的《我认识的唐朝诗人》一书续编,也是作者近年来在编纂《唐五代诗全编》之余面向普通读者进行普及性写作的新成果。书中写到的诗人既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帝王将相如李隆基、冯道等;亦有我们熟知但非真知的人物,如作为弃儿、伶人、诗人的茶圣陆羽;还有若干“新鲜面孔”,如推动李杜齐名的狂生任华、留下感人悼亡诗的韩益。此外有若干篇聚焦诗人之间的交往,如对杜甫与高适、韩愈和张籍、张籍与白居易的友谊的书写,都可谓体察入微,予人深刻印象。与前作一样,本书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作者对唐诗文献的全面把握,二是“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三是现代传记文学的写作追求。作者成功地让我们穿越回大唐,诗人们的命运遭际、喜怒哀乐,皆宛在目前。 |
【世界史】 这是由美国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英国考古学家大卫·温格罗基于人类学、考古学理论的发展完善与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对于人类进化、文明崛起、国家秩序建立等传统历史叙事的重新审视,发掘目前居于主流地位的“人类演化观”背后的诸多预设,实现有别于既往人类大历史的“新史”叙述。二位学者以深厚的学养与坚定的怀疑精神,以十年时间完成了这场试图重构人类历史的宏大对话,他们在书中指出,现有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论源自启蒙时期美洲原住民对欧洲殖民者的批判以及欧洲人对此的反击,讲述了主流叙事语境下人类历史走过怎样多元与流动的社会组织形态,有多少被遮蔽的可能性。这部书稿完成三周后,大卫·格雷伯辞世,大卫·温格罗在“前言与献词”中称这是一次文风和思想逐渐交融、汇集成流的“智识之旅”。 |
【回忆录】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本书是陈子善先生近年来在媒体上发表的对离世的前辈师长与同辈友人的怀念性文字的结集,写及冰心、聂绀弩、冯至、赵清阁、刘以鬯、徐中玉、饶宗颐、金庸、姜德明、林文月等文坛名家。作者回忆了与这些名家的交往过程,展现了自己眼中这些名家的若干侧面,其中多有与所写对象往来通信的征引,均可谓极有价值的文学史料。如《赵清阁先生未了的遗愿》描摹晚年赵先生的形象,讲述赵先生向上博捐赠字画一事始末;《张爱玲〈书不尽言〉中的我》讲述作者发掘张爱玲集外文而在张氏那里引起的回响……均对研究这些作家及现当代文学史颇具价值。本书亦呈现了作者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史料学派”的名家,是如何工作的,展现了“以史料为方法”的研究取径的魅力。 |
【文学评论】 国际知名的美国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在人生最后阶段完成了这部回顾、总结自己一生阅读体验的作品,与其说这是“回忆录”,不如说是作者以回忆之名,对西方文学经典的个人化梳理与阐释。与其《西方正典》《如何读,为什么读》等评论代表作相比,《记忆萦回》更私人、更有情感温度,虽然追忆往昔的暮年伤感贯穿全书,但文本中的犀利、准确依旧,从《圣经》到莎士比亚,从惠特曼到乔伊斯、普鲁斯特,从托尔斯泰到叶芝,作者解读了八十余段西方文学经典,其中不乏他在既往著述中评论过的作家作品,历经时间流逝,再度评价仍有新意。关于写作初衷,哈罗德·布鲁姆在“前言”中写道,“不是想哀悼我这一代批评家和诗人。相反,在某种意义上,是想向他们在作品中的来生致意”。 |
【纪实】 或许因为媒体人出身的宋明蔚亦从事高海拔攀登、越野跑、探险,他在这部非虚构作品中除了表现出采访、写作的充分、扎实与登山相关信息的专业性外,还有对书中人物精神世界、内心活动的共情。本书回顾了二十年来中国自由攀登者群体在这项活动中走过的历程,这样一群追逐自由、挑战自我的人怎样回应远方山峰的诱惑? 以何种姿态和方式面对生命与自然?攀登的脚步中是否犹疑? 遇到了什么困难? ……随着书中人物故事的展开,这些疑问背后的答案就像他们攀爬的海拔一步步升高后顶峰的面貌一样逐渐清晰。他们的故事独立、曲折、扣人心弦,由此勾勒出饱含理想主义、冲破现实束缚的自由攀登者群像,他们的经历闪烁着人类超越自我、挑战自然的精神力量,也反映了他们生活的时代。 |